第一次無執政時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一次無執政時期(1650–1672年;荷蘭語:Eerste Stadhouderloze Tijdperk)指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在1650-1672年之間七省中有五省(弗里斯蘭與格羅寧根兩省仍保留奧蘭治家族旁系成員擔任傳統執政)未設執政官職位並把奧蘭治家族排除在共和國政治之外的階段。這一時期恰逢尼德蘭黃金時代的巔峰。[1]
儘管這一時期大議長約翰·德·維特治下的尼德蘭面臨兩場對英大戰(第一次英荷戰爭、第二次英荷戰爭)及多次與其他歐洲列強的衝突,國家仍運轉良好。得益於與法國的友好關係、對西班牙的停戰協定以及其他歐洲強國的相對衰落,尼德蘭甚至一度在歐洲列強的斡旋中扮演核心角色,甚至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建立起"荷蘭治世"(pax nederlandica)。通過荷葡戰爭,荷蘭東印度公司(VOC)成功接管了錫蘭與南印度的葡屬殖民地殘餘。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後,西班牙解除對荷貿易禁運(此前該政策曾使英國受益),尼德蘭商業勢力隨即橫掃伊比利亞半島、地中海、黎凡特及波羅的海地區。此時的荷蘭工業(尤其是紡織業)尚未受重商主義阻礙,共和國經濟迎來最後一次繁榮高峰。
政治上,以科內利斯·德·格拉夫與安德里斯·比克為代表的執政官僚集團"國家派"(共和派)佔據主導。他們甚至發展出一套與歐洲絕對君主制潮流相悖的共和主義意識形態——"真自由"(True Freedom),這一理念超前預示了18世紀美法憲政的"現代"政治思想。然而,奧蘭治家族支持者掀起了君主制暗流,試圖恢復年幼的奧蘭治親王威廉擔任執政(其父、祖父、叔祖與曾祖父均曾擔任此職)。共和派試圖通過《排斥法案》等憲法禁令試圖阻止,但最終失敗。1672年"災難年"(Rampjaar)的爆發最終導致德·維特政權垮台,奧蘭治家族重掌大權。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