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簡稱《一異表》,此表雖名為「第一批」但至今未出台「第二批異體字整理表」,下詳),是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佈的規範字選字表,原有810組,淘汰異體字1,055個(但「妳」、「粇」二字分別出現了兩次),於1956年2月1日開始實施,但用作姓氏的可以不加改變,像「邱」姓可以不改為「丘」。
《一異表》從同音(不一定完全同義)的「異體字」中選出一字,當規範字,其中一些選用字習慣上被看作簡化字,例如:布[佈]、痴[癡]、挂[掛]、哄[閧鬨]、迹[跡蹟]、杰[傑]、泪[淚]、厘[釐]、脉[脈]、猫[貓]、栖[棲]、弃[棄]、笋[筍]、席[蓆]、凶[兇]、异[異]、涌[湧]、岳[嶽]、韵[韻]、灾[災]、札[剳劄]、扎[紥紮]、占[佔]、周[週]、注[註]等。《一異表》經過多次調整(例如:1988年收入《現代漢語通用字表》中的「骼」、「薰」、「黏」、「愣」等15個字成為規範字,也不再作為淘汰的異體字,據此,「骨骼」不能再寫成「骨胳」,「黏膜」不應再寫成「粘膜」[1]),於2013年被《通用規範漢字表》取代。
1955年版的《一異表》將常用字形「兔」列為異體字廢除,選用節省一筆的「兎」,但是1965年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用「兔」為標準;與此相類,上方字形近似「兔」的「魚」字,在1956年的《漢字簡化方案》中,簡化偏旁定為與「兎」相似的,直到1959年推行簡化偏旁,才更改為「鱼」。
1955年版的《一異表》中選用「佇」字,廢除異體字「伫」。但是1964年《簡化字總表》,把「宁(寧)」定為可作類推簡化字後出了問題,過了一年後就把原來「宁」旁字都去掉豎鈎。(《總表》只把原「宁」字改作「㝉」,沒處理其他帶「宁」旁字。)於是「佇」字被廢除,而本來廢除了的「伫」變相成為選用字。
異體字在中國大陸屬於「不規範漢字」,因此絕大部份沒有編入國標編碼(GB2 與 GB4 收納了一些,GB 8565.2-88 收錄了 23 個);但由於其他漢字區域仍會使用,故除了少數字,全部已編入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該少數字沒有編入部份原因是它們被視為同一字之不同字形,例如「珊」字與台灣寫法相同,與「珊」字認同了,使用同一編碼 U+73CA;「虜」字與台灣寫法相同,與「虜」字認同了,使用同一編碼 U+865C。
以下列出一些選用字的例子,當中被廢棄的異體字在香港、澳門、台灣或某些方言仍然很常用,或有不同的用法和意義。由於選用字的筆畫大部分比異體字少,這些字很多時都會被錯認為簡化字。
依漢語拼音排列: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S
T
W
X
Y
Z
1956年6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編寫《第二批異體字整理表(初稿)》,收入605組異體字,淘汰了759個字。徵求意見後,10月印出《第二批異體字整理表》,收入595組異體字,淘汰766個字。1957年1月,《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和《第二批異體字整理表》合併為《異體字整理表》。同年6月,文改會會議決定只以音義全同,但字形分歧的字為異體字,將音義不全同的字撤消,又刪去極生僻的古代異體字。1959年、1962年、1965年都進行了異體字整理工作,但是《異體字整理表》一直沒有公佈。1976年底制訂了《第二批異體字整理表(徵求意見稿)》,1977年5月修改後改名為《異體字整理表(徵求意見稿)》。但是文改會當時主要工作是制訂二簡字,所以停止整理異體字。[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