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制定的從1953年到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該計劃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副總理陳雲主持制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有重要地位。該計劃的成功為中國工業化打下基礎,成為了50年代後發展國家工業化的成功案例。[1][2] 培養了大量的技術專家,產業工人,提高了國民收入,並且通過蘇聯和東歐技術的引進提高了解放軍的現代化水平。
1954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正式發出關於成立編制五年計劃綱要草案八人工作小組的決定,指出工作小組的任務是:進一步研究第一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工業發展速度,蘇聯援助的141個建設項目,投資比例,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程度及穩定市場等問題。組長陳雲。6月29日、30日,陳雲就第一個五年計劃編制情況向中共中央作了匯報。
基本任務
投資分配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指導思想是「把重點轉到基本建設上來」。安排總投資766.4億元人民幣。其中基本建設投資427.4億元,佔總支出的55.8%;其它的339億元佔總支出的44.2%的投資中,還有相當大的部分用於基本建設所需的資源勘探、工程勘測、工程設計、器材儲備等。
在基本建設投資中,工業部門的投資為248.5億元,佔58.1%。
鋼鐵工業安排投資34.52億元,實際完成投資37.93億元。有色金屬工業安排投資19.91億元,實際完成投資18.45億元。
成就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7/Wuhan_Yangtze_River_Bridge_in_construction.jpg/320px-Wuhan_Yangtze_River_Bridge_in_construction.jpg)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0/195103_%E5%A6%AE%E5%A8%9C%C2%B7%E6%B3%A2%E5%B0%94%E8%BE%BE%E8%8A%99%E8%BD%A6%E7%93%A6%E6%8C%87%E5%AF%BC%E8%8B%8F%E8%81%94%E5%A4%A7%E8%BF%9E%E9%93%81%E8%B7%AF%E5%88%86%E5%8E%82.png/640px-195103_%E5%A6%AE%E5%A8%9C%C2%B7%E6%B3%A2%E5%B0%94%E8%BE%BE%E8%8A%99%E8%BD%A6%E7%93%A6%E6%8C%87%E5%AF%BC%E8%8B%8F%E8%81%94%E5%A4%A7%E8%BF%9E%E9%93%81%E8%B7%AF%E5%88%86%E5%8E%82.png)
計劃所規定的建設任務,於1957年底完成。建立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對個體農業、手工業以及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基本確定。
建成了4000公里鐵路,10000公里的幹線公路。
參考資料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