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端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產自廣東肇慶市。肇慶古稱端州,所產的硯台因此叫「端硯」,最早產於唐代武德年間(618年-626年),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端硯以石色青紫帶圓形青綠色石眼的為最上[1]。肇慶七星岩出產純白色的白硯[2],滑如玉,磨墨無聲,也是上品。上好的端硯不但美觀,而且能「發墨」,墨色光亮如漆,能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內不乾。[3]
端硯製作技藝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廣東省肇慶市 |
分類 | 傳統技藝 |
序號 | 425 |
編號項目 | Ⅷ—75 |
目前端州本地的石料已經匱乏 |
端硯的製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5]
端硯自唐朝初年開始生產,唐代中葉開始注重花紋雕刻,從文房工具走向工藝品。廣東肇慶(古稱端州)東郊羚羊峽欄柯山的端溪一帶有多個原石坑,著名的有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宋朝把端硯列為「貢品」之一。
世界上最大的端硯是現存於肇慶市端茗硯雕工藝廠內《端溪九龍硯》,其長為4.6米,寬3.15米,厚0.45米,重達13.8噸。
端硯石質堅實,研墨時墨水不會發滯,發墨快而且不會乾得太快。
端硯的原石並不抗震,所以不能用機械只能手工開採。不同地方的不同礦坑礦石質量都不一樣,有時候整片石塊都不能用。採石工必須根據經驗順着石頭的生成方向開採。
開採出來的原石並非全都可以做硯,要經過篩選分級,將有瑕疵、裂痕等問題的石塊剔除,留下下「石肉」也就是可以用於下一步加工的石塊。
先設計好將要雕刻的構圖,然後雕刻工會根據大概形狀做成「硯璞」,就是將將要做的硯的大概形狀勾勒出來。再用刀仔細雕刻至完成。雕刻刀法有深刀(高深雕)、淺刀(低浮雕)雕刻、細刻、線刻、通雕(鏤空)。
做好的硯還要配上盒子。好的盒子除了保護硯,其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好的盒子甚至使用紫檀、酸枝、楠木等名貴木材。端硯盒底部都有"四腳",雜形和天然硯盒的"腳"叫做"豹腳"。
磨光這個工序一般在配盒以後,目的是對完工的端硯進行最後的修整。先用油石加幼河砂粗磨,簡單地去除一些鑿口和刀路;然後用滑石和水磨砂紙反覆磨滑,最後用墨水泡一到兩天。[6]
磨墨用涼水,不能用開水,也不能用茶水或酒水。硯用完後必須將硯洗淨,晾乾。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