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精靈圖(英語:Sprite),又被稱為拼合圖。在電腦圖學中,當一張二維圖像整合進場景中,成為整個顯示圖像的一部分時,這張圖就稱為精靈圖[1]

由六張雲彩精靈圖組成的CSS拼合圖

因為常見碳酸飲料雪碧的英文名稱也是「Sprite」,也有人會使用雪碧圖的非正式譯名。

歷史

精靈圖源於1974年左右街機的興起,其中的唯讀記憶體使得精靈圖被廣泛使用。Taito當時發售了最早使用精靈圖的電子遊戲。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Signetics設計出第一款支援生成精靈圖形的影片/圖形處理器。

1977年發售的Atari 2600以其硬件精靈圖為賣點,支援五個圖形對象同時在遊戲場景中獨立移動。

「精靈圖」一詞首次作為圖形術語出現,是在德州儀器的9918(A)影片顯示處理器上[2]。使用「精靈圖」作為術語,是因為精靈圖並不是幀緩衝中點陣圖數據的一部分,而是「懸浮」於幀緩衝中數據之上,不影響其中數據,就像幽靈或精靈一樣。

應用

精靈圖多用於遊戲中的人物和抽取式物品,也可以用於顯示滑鼠指標和輸入的文字。如果螢幕上的抽取式物體的尺寸比一個精靈圖要大,可由若干個精靈圖縮放/拼接而成。

廣告牌(billboards)實現的是3D場景中的一種精靈圖。正如高速公路旁的廣告牌總是朝向駕駛員一樣,3D精靈圖總是朝向攝像放像機。使用廣告牌技術不僅能夠獲得更高的效能,同時還能使得畫面更加美觀。相對於其它類型的3D對象,大多數3D渲染引擎處理這類「3D精靈圖」時處理得更快。從美學角度看,有時精靈圖也很佔優,因為多邊形渲染很難實現一些類似於火焰的效果。

CSS拼合圖

Thumb
一張拼合圖

CSS拼合圖(CSS Sprites)技術,是將需要分別顯示的多張圖像整合為單一圖像,然後利用層疊樣式表分別定位顯示各部分圖的技術,以減少下載圖像數量,提高網頁顯示速度。[3]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