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發作(epileptic seizure,epileptic fit;有時在文獻或新聞簡稱 seizure,fit)是腦內異常「過度或同步」的神經元活動,而導致一段時間的症狀[1][2]。這種腦內異常的外溢效應(outward effect)可以是無法自行控制的混亂運動,也可以是短暫的失去意識。任何能引起癲癇發作的腦部疾病或損傷,統稱癲癇(epilepsy)或癲癇症[2][1]。
癲癇發作 Epileptic seizure | |
---|---|
又稱 | Epileptic fit, seizure, fit |
兒童失神性癲癇患者的腦電波釋放出的3赫茲棘徐波 | |
分類和外部資源 | |
醫學專科 | 神經內科 |
ICD-10 | G40、P90、R56 |
DiseasesDB | 19011 |
MedlinePlus | 003200 |
eMedicine | 1184846、1609294 |
癲癇發作可能發生在沒有癲癇歷史的人身上。危險因子包括:腦部創傷、濫用藥物[3]、過高體溫、低血糖 和缺氧。另外有一些看起來像癲癇發作的症狀,但實際上並非真的癲癇發作。
首次出現的癲癇發作通常不需要長時間服用抗癲癇藥,除非出現特定問題或要照腦電圖或腦部造影(brain imaging)[4]。
所有活到80歲的人之中大約 5~10%,在其人生中至少遇過一次癲癇發作,遇到第二次癲癇發作的概率介於 40~50% 之間 [4][5]。
徵狀和症狀
參見:癲癇類型
備註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