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又名阮琴阮咸,是源自於中國撥弦樂器,得名於西晉竹林七賢」中的阮咸

一把小阮

在唐朝以前,此種樂器也稱之為秦琵琶秦漢子,唐朝之後因曲項琵琶大量傳入中國,佔用了「琵琶」這一名稱,才改以擅長演奏這種樂器的阮咸為名。

阮的音色非常適合演奏樂隊的低音或者與其它樂器和音,並且結構簡單、方便改造,在歷史上的宋朝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各個階段,中國的音樂家們一步步將阮琴改良升級,造就了現代阮琴音色中正、低而沉穩的特色,其中較為特殊的短頸阮琴還在清朝時發展為月琴。現代阮琴依其形制不同而設有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低音阮、拉阮之分類,廣泛使用於獨奏及合奏,在國樂團的彈撥樂器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1]

歷史沿革

Thumb
唐朝時候的阮咸和曲項琵琶

阮琴的前身是東漢時期於各種樂譜、遊記、禮儀書籍中做記載的「琵琶」[2],其中明確描述那時候的琵琶是「圓形直項」的,據漢代至魏晉時期的文史資料所載,阮是中國自創的一種圓體、直項、四弦、12柱(品)的樂器。起源大約在公元前217至公元前105年,漢時稱秦琵琶或秦漢子。

關於阮琴的起源有多種傳說[3],一是從遊牧民族的胡人傳入中原,方便在馬背上演奏音樂;二是烏孫公主嫁去今日吉爾吉斯斯坦的國家時由她的陪嫁樂師所發明,這些樂師利用西域的材料做出能演奏漢人音樂的樂器,其中一種就是阮琴。

唐朝時因為再次從中亞遊牧民族那裏傳入了新的「梨形琵琶」,為了方便區分,把這種圓形直項的琵琶改稱固定成「阮咸」,阮琴自此走向獨立發展方向,和梨形琵琶分道揚鑣[4]。 在唐代的《清商樂》和《西涼樂》中,阮咸也是主要的樂器之一。

宋朝之後,阮咸逐漸的可以被稱為月琴,並派生出新的月琴類樂器[5]。阮咸和月琴為同器異名直到近代[6]

1950年代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發展屬於中國自己的管弦樂團,派各類國樂專家去改良阮琴,把其變為4根弦24品的構造,並加大共鳴箱,使用鋼弦。改良阮琴仿照交響樂提琴家族分為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後來又加入高音阮。從此阮琴和月琴成為兩種不同的樂器。目前中阮和大阮為民樂團的標準編制,香港中樂團並以高音阮取代柳琴。由於阮的古曲譜均失傳,同時因為現代阮和傳統阮性能差別很大,所以現代阮琴沒有傳統樂曲,但是現代中國大陸的作曲家為演奏阮琴為其創作了巨量樂曲,1987年劉星在其創作的《雲南回憶》中演奏了阮琴的協奏曲後,阮琴正式被奠定了獨奏樂器的地位。

Remove ads

演奏方法

Thumb
演奏者彈奏中阮。

阮琴一般為坐姿演奏,琴身置於大腿上且抱於胸前,左手按弦,右手持用尼龍等材料製成的撥片彈奏。在1980年代之前以假甲演奏為主流,但由於琴弦張力較大,逐漸被用撥片彈奏的方法替代。但是由於阮的復興仍在起步階段,所以各家的演奏方法均有差異,目前還未形式統一的演奏方法。

阮琴的演奏技巧,原來比較簡單。隨着樂器的改革,如今逐步得到豐富。經過演奏者的繼承、實踐、移植和創造,右手的彈法有彈、挑、勾、抹、扣、劃、輪、拂、分、搖、掃、滾等30多種, 左手指法有泛、打、勾、帶、滑、推、拉、吟、紋、揉等10多種。

定弦

Thumb
日本「明清樂」的阮咸和定弦
  • 高音阮:G3-D4-G4-D5
  • 小阮:D3-A3-D4-A4
  • 中阮:G2-D3-G3-D4
  • 大阮:D2-A2-D3-A3
  • 低音阮:G1-D2-G2-D3

拉阮

Thumb
演奏者拉奏拉阮。

拉阮是因為國樂團中缺乏低音樂器而創造,實際上是一種仿效大提琴的形制的拉弦樂器,後因效果不理想,少有續用。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