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文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福州文廟(閩東語:福州文廟,平話字:Hók-ciŭ Ùng-miêu)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聖廟路的一座文廟,又稱「先師廟」,俗稱「聖人廟」(閩東語:聖人廟,平話字:Séng-ìng-miêu)、「聖人殿」,現存建築建於清末。1961年被福州市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3]
福州文廟 | |
---|---|
福州文廟大成殿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福建省福州市 |
座標 | 26°4′51.6″N 119°17′49.9″E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清 |
編號 | 6-600 |
認定時間 | 2006年 |
歷史
福州文廟初為培育生徒的學宮,兼祀孔子,位於城西北。唐大曆七年(772年),福建觀察使李椅遷至現址。五代閩國時期,閩王王審知於921年將其改設為四門學,後來廢止。到了北宋太平興國中期,轉運使楊克讓開始將其作為孔廟。明洪武七年(1374年)建大成殿與明倫堂,永樂四年(1406年)以學廳為鄉賢祠,成化十三年(1477年)大修廟學,鑿泮池,並於池上修橋,弘治初年,改作櫺星門,以石料代替木材,嘉靖十一年(1532年)稱先師廟。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大修廟學、櫺星門。歷史上文廟三次遭到火焚。咸豐元年(1851年)八月初三,福州文廟遭火災被毀後,於是年十二月至次年六月重建為現今的文廟。[1][2]抗戰時期日軍進佔福州後,曾闖入文廟,在大殿操練[4]。1949年,文廟被改為福州市大根第一中心小學[5],將兩廂之走廊分隔成一間間教室。1950年代初學校搬至於山南麓。[4]後來文廟又改建為紅衛商場、少年宮等場所。21世紀初,少年宮搬出文廟,文物部門隨之對文廟進行了修繕。[1][2]
建築
福州文廟現有建築重修於1852年(清咸豐二年),佔地7552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按中軸線自南至北依次為外門埕、櫺星門,泮池,儀門廳、大成殿,中軸線上的建築依次為櫺星門、儀門、大成殿;兩側則是廊廡、官廳、鄉賢祠等。大成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高19.6米,殿內四根石柱用材碩大,為文廟建築所罕見,殿後檐間有「仰之彌高」匾額。[1][2][6]
-
文廟頂部燕尾脊
-
櫺星門
-
泮池和儀門
-
大成殿內部
-
大成殿內部一側
-
文廟後部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