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唐代的禁軍起源於七世紀末,是唐代最早效忠皇帝、護衛皇都的禁衛軍。在發生於公元755年到763年的安史之亂後,各地將領擁兵自重,脫離朝廷統治,形成藩鎮割據,禁軍成為由朝廷直接統率的唯一軍隊。
禁軍來源於唐朝的第一任皇帝,唐高祖李淵。李淵本是一名貴族,其封地在現今的太原,其亦曾是經驗豐富的戍邊將領。李淵初舉事時只有三萬軍隊,至平諸亂得天下後已有軍隊二十萬。其中約有三萬人在軍隊遣散後自願留下,他們被派往隋唐戰爭中被拋棄的、富庶的白渠駐守,這便是唐世襲禁軍的前身。這支軍隊亦被稱作「元從禁軍」。
第一批禁軍被指派為皇帝的貼身護衛,負責守衛都城和皇宮。[1]
支撐禁軍的制度為府兵制。該制度下朝廷將土地分封給農民,以換取他們在軍隊中服役。這亦成為了唐王朝軍事力量的重要支柱。
唐太宗李世民統治初期,他將百名精於弓射的士兵部署在皇宮的北門,他們被稱作「百騎」,會陪同皇帝一起外出打圍。此外,朝廷還挑選出七隊精銳士兵,將他們編入「北衙」,負責皇帝的貼身護衛。還有其他經受住了重重考驗的精壯漸漸編成了其他的禁軍分隊,駐守在皇宮周圍。
公元662年,唐高宗李治改組府兵軍,將部分表現傑出的騎兵、弓箭手與步兵編入新的「羽林軍」[2],並派遣他們在上朝時立侍於皇宮左右。
百騎在武則天時期被她擴編為「千騎」,至唐中宗時期則進一步擴編為「萬騎」。在唐玄宗李隆基發動的唐隆之變中,萬騎對剷除韋後做出了重大貢獻。唐隆變後,萬騎被玄宗賜名「龍武」。只有皇家的宗室後裔才能進入龍武軍。
隨着時間推移,在禁軍中服役的吸引力逐漸減弱,許多宗族子嗣選擇僱傭其他士兵替他們服役,因此「貴族的」龍武軍素質終與「平民的」羽林軍持平。
至公元755年安史之亂起時,禁軍的規模已經衰退到相當的程度,在玄宗逃離皇都時甚至只帶了一千軍隊。757年,太子李亨——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在逼迫玄宗退位後,組建了他自己的軍隊「神武軍」。由於皇威衰落,神武軍無法從皇親與大臣的家庭中招募到足夠多的士兵,因此不得不降低徵兵標準。
肅宗置左右神武軍同時,又擇取善於騎射士兵千餘人成立「衙前射生手」,又曰「供奉射生官」、「殿前射生手」,分左、右廂,總號曰「左右英武軍」。寶應元年,張皇后欲殺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係,李輔國命程元振率領射生軍入宮平亂殺張皇后、越王,肅宗受驚崩逝,李輔國擁立太子靈前繼位即唐代宗。事後代宗賜射生軍「寶應功臣」名號,故射生軍又號「寶應軍」。貞元五年,射生軍左、右廂改稱左右神威軍。元和三年裁併左右神威軍為「天威軍」,元和八年再裁除天威軍,兵員分隸神策軍。
安史之亂期間,效忠皇室的節度使哥舒翰召回西域的戍軍,回到中原迎接皇帝。在朝廷鬥爭過後,軍權最終落到太監魚朝恩手中,被稱作「神策軍」。公元763年,唐代宗在神策軍的協助下從來自西域的入侵者手中奪回都城長安,神策軍此役表現優異,並在隨後成為朝廷的核心軍事力量。
神策軍的士兵相比其他軍隊享有更高的俸祿,這驅使其他編制下的軍士爭相加入神策軍,導致神策軍大幅擴編的同時其他編制軍隊漸漸衰落。
神策軍的軍權在朝廷內部的政治鬥爭中落入宮廷太監之手,並被用來架空皇帝。在朝政動盪與兵源枯竭的雙重打擊下,神策軍日漸式微,實力大幅度下滑,乃至於淪落至與都城附近的匪寇相當,在風雨飄搖的晚唐中難以鎮壓黃巢起義。
公元903年,節度使朱溫廢黜唐皇帝,殺盡朝中宦官,神策軍被撤編。唐禁軍史從輝煌到黯淡,就此落下帷幕。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