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社會神經科學(英語:Social neuroscience)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它的研究目標是了解社會過程和社會行為的生物學機制並且利用生物學的概念和方法來啟發和完善社會過程和行為的理論。從根本上來說,人類是一種社會動物。作為一種社會動物,人類創造出了很多個體以外的湧現性組織,即諸如二元關係、家庭、集體、城市、文明和文化這樣一些社會結構。這些湧現性組織的產生和發展與支持它們的神經和內分泌機制的產生和發展緊密相連的。其原因在於這些湧現性組織所導致的社會行為幫助個體成功地生存、繁衍和養育後代,所以這些湧現性組織本身能夠得以保存並不斷繁衍。「社會神經科學」一詞的產生可以追溯到 John CacioppoGary Berntson 於1992年在《美國心理學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1]。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社會神經科學所關注的是大腦如何介導社會交互,並且由於它與情緒神經科學以及認知神經科學有着緊密的聯繫。

概要

社會神經科學探索的是社會過程和社會行為的生物學機制。這個問題被普遍認為是21世紀神經科學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社會神經科學利用生物學的概念和方法來推動社會行為科學中有關社會過程及行為的理論的發展。一方面,社會神經科學藉助生物學的研究成果來啟發和完善社會行為的理論;另一方面,它又通過社會行為科學中的構建和數據來啟發和完善神經組織和功能的理論[2]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內,社會解釋和生物解釋被認為是相互矛盾的兩種觀點。但是今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一個新的整合社會科學和生物科學新領域,即社會神經科學。這一年輕領域認為縱貫社會和生物兩大領域的不同水平的組織(例如分子水平、細胞水平、系統水平、個體水平、關係水平、集體水平、社會水平等)之間是相互補充的;並且它強調使用多水平分析來促進對人類心智和行為的背後機制的理解。

社會神經科學用於探索神經過程和社會過程的匯集點的方法包括功能磁共振、跨顱磁刺激、事件相關電位、心電儀、肌電儀、皮膚電導以及局部性腦損傷病人。

勸說的社會神經科學

態度和勸說是社會行為研究中所關注的兩個中心問題。一個始終沒能完全解決的關鍵問題就是在什麼情況下可以通過態度來預測行為。早先研究成果暗示着左前額葉的選擇性激活有可能提高態度和行為之間的一致性。通過單側注意操作,這一觀點得到了支持[3]

早期的一篇研究文章表明前額葉前部的腦電波不對稱性可以預測勸說是否能夠成功。研究中被試閱讀了一些支持他們先前態度的論證以及反對他們先前態度的論證。那些左前額葉活動較為強烈的被試稱他們關注的是支持自己態度的論證;而那些右前額葉活動較為強烈的被試則稱他們關注的是反對自己態度的論證[4]。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防禦性抑制的例子。所謂防禦性抑制就是迴避或遺忘不愉快的信息。研究還表明防禦性抑制的特質是與左前額葉的活動相關的[5]。此外,當把負性詞語和正性詞語呈現給被試時,功能磁共振顯示,與負性詞相比正性詞選擇性的激活了左前額葉[6]

從上述研究可以推出提高勸說成功率的一個辦法就是選擇性的激活右前額葉。這可以通過對側單耳刺激很容易地實現。很顯然,其效果依賴於選擇性注意而不僅僅是刺激的來源。這一操作的導致了預期的結果:來自左邊的信息更能夠說服人[7]

參見

社會神經科學領域的學術雜誌

重要文獻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Remove ads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