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碘量法或稱碘量滴定法是一種分析化學中常用到的滴定方法,同時也是一種氧化還原滴定的方法,碘量法中,通過碘單質的生成或者反應完全作為滴定終點的現象。 碘量法分為間接碘量法和直接碘量法,間接碘量法通過與被分析物反應釋放出的碘滴定,而直接碘量法使用碘單質滴定
碘量法經常被用來測定水溶液中氧化劑的濃度,比如生態研究中的測定溶解氧含量或者例如游泳池中活性氯的濃度。
首先需要知道樣品溶液的體積,再加入過量且量已知的碘化物溶液,樣品中的氧化劑將碘離子氧化為碘單質,碘單質溶於含碘化物的溶液生成I−
3,溶液最終變為深褐色。
之後,含I−
3的溶液用標準硫代硫酸鈉溶液滴定,並且以澱粉為指示劑,以此計算出之前生成的I−
3的量,間接地計算出之前的氧化劑的量。
I−
3具有一定的氧化性:
同時硫代硫酸鈉具有較低的電極電勢:
並組成了最終的總反應:
為了方便起見,在水溶液中,一般寫作I
2而不是I−
3。
當溶液深藍色消失時,意味着碘單質已被完全反應, 即到達了滴定終點。
當然,用來滴定碘含量的還原劑並不一定選用硫代硫酸鈉,我們也可以選擇氯化亞錫、砷(III)、銻(III)。[2] 值得注意的是,在強酸環境時,會發生如下的副反應:
有些反應在特定的pH值範圍內是可逆的,因此在滴定之前應當調整樣品溶液至合適的pH值。例如,如下反應,在pH<4時為可逆反應:
碘單質的易揮發性容易引起滴定的誤差,這可以通過確保加入的碘化物是過量來有效避免,同時,降低溶液的溫度也是減小揮發造成的誤差的有效方法。強光、亞硝酸鹽、銅離子會催化碘化物氧化為碘單質,所以在加入碘化物之前,應當除去樣品中的亞硝酸鹽和銅離子。
碘量法在容量分析法中應用十分廣泛,例如測定銅離子、氯酸鹽、過氧化氫和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在酸性介質中,亞硫酸根或亞硫酸氫根能將碘單質還原為碘離子。因此,將過量的碘標準溶液加入已知體積的樣品中,亞硫酸根或亞硫酸氫根會與碘離子發生定量反應:
當碘離子被加入鐵氰化鉀溶液時,溶液中存在以下反應平衡:
在強酸性條件下,該反應會向正方向進行,但在中性條件下會變為可逆反應,但在強酸性條件下,硫代硫酸鈉會分解。因此,為促進反應的進行,在溶液中加入過量的鋅鹽,鋅離子會與亞鐵氰根發生定量的反應並生成沉澱,促進反應的進行:
這樣可以避免使用強酸性環境,有效的避開了硫代硫酸鹽在強酸性下分解的問題,也使得鐵氰化鉀可以用碘量法進行測量。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