磯鷸(學名:Actitis hypoleucos),是鷸科的一種。是一種小型古北區涉禽。這種鳥與其美洲的姊妹物種斑腹磯鷸(A. macularia)一起組成了磯鷸屬(Actitis)。牠們是鄰域性物種,在地理上相互替代;迷途的鳥類可能會與其他物種的繁殖個體一起定居並進行雜交。也有有關磯鷸與白腰草鷸雜交的報告,後者是與牠們密切相關的鷸屬(Tringa)中的基群物種。
分類學
磯鷸在1758年由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奈在他的《自然系統》第十版中正式描述,當時牠的雙名法名稱為Tringa hypoleucos。[2] 現在這個物種與斑腹磯鷸一起被歸入由德國動物學家Johann Karl Wilhelm Illiger於1811年引入的磯鷸屬(Actitis)中。[3][4] 屬名Actitis來自古希臘語aktites,意為「海岸居民」,源自akte,意思是「海岸」。具體名稱hypoleucos由古希臘語的hupo,意思是「下面」,與leukos,意思是「白色」,組合而成。[5] 此物種為單型物種,沒有亞種被認可。[4]
描述
成年磯鷸身長約為18—20 cm(7.1—7.9吋),翼展約為32—35 cm(13—14吋)。牠的上體呈灰褐色,下體為白色,腿和腳為短的深黃色,喙的基部較淡而尖端較暗。冬季羽毛時,牠們的顏色更黯淡,翅膀上的條紋也更明顯,儘管這些條紋僅在近距離時才能看清。幼鳥的上體有更多條紋,且翅膀羽毛的邊緣為淡黃色。[6]
這種鳥類與略大一些的斑腹磯鷸(A. macularia)在非繁殖季節的羽毛非常相似。但牠較暗的腿和腳以及更清晰的翅膀圖案(在飛行中可見)是區分的特徵,當然牠們很少在同一地點出現。[6]
分佈與遷徙
磯鷸在大部分溫帶和亞熱帶的歐洲和亞洲地區繁殖,並在冬季遷徙至非洲、南亞和澳大利亞。牠們的遷徙路線東邊經過密克羅尼西亞的帕勞,數百隻鳥可能會在此地停留。牠們會在4月的最後一週到5月的第一週離開帕勞地區,前往繁殖地。[6][7]
行為與生態
磯鷸通常單獨活動,偶爾成小群,但有時在遷徙季節[8]或繁殖季節的棲地會形成較大的群體。牠們很少加入多物種混合的群體。[8] 此物種具有獨特的剛硬翅膀飛行方式,通常低飛於水面上。
棲息地從沿海灘涂和沙洲至海拔1500米的山地稻田及溪流、河流兩岸。
叫聲-細而高的管笛音twee-wee-wee-wee。
保護
磯鷸分佈廣泛且數量普遍,因此在IUCN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無危物種,但在澳大利亞的某些州被視為易危物種。[1] 磯鷸是非歐亞遷移性水鳥協定(AEWA)適用的物種之一。[10]
與人類的關係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努庫瑪努群島的努庫瑪努語中,這種鳥類通常被稱為tiritavoi。另一個努庫瑪努語名稱為matakakoni,但這個名稱在有兒童和婦女在場時被認為有些禁忌而不使用。原因是matakakoni的意思是「走幾步就交配的鳥」,這是因為磯鷸屬(Actitis)這種鳥在覓食時特有的尾部搖擺和頭部前後推進的動作。[6][11]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