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危機(英文:quartz crisis),又稱石英革命(quartz revolution),是鐘錶製造業使用的名詞,意指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由於石英鐘錶的發明與傳播而引發的世界性鐘錶產業結構巨變。[1][2]

Thumb
日本精工公司 Astron 的石英機芯,攝於1969年德國鐘錶博物館

石英危機期間,石英鐘錶在世界範圍內大量替代了傳統的機械鐘錶,給以生產機械鐘錶為基礎的瑞士鐘錶行業造成了巨大衝擊。[1] 石英危機使得世界上大部分的鐘表生產轉移至亞洲,眾多以石英電子技術為基礎的鐘表公司崛起,其中包括日本的精工(Seiko)、星辰(Citizen)以及卡西歐(Casio)。[3][4]

石英危機產生的歷史背景是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的全球性第三次科技革命數碼化革命)。[5][6] 1969年12月,日本精工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枚石英表阿斯特隆(Astron),標誌着石英危機的開始。[3][4][7][8] 石英革命的核心技術進步包括使用石英機芯替代傳統的機械機芯,還包括使用LED或者液晶電子顯示屏(digital display)代替傳統的機械模擬顯示屏(analog display)。[9][10][11] 總體而言,相比於傳統的機械鐘錶,石英鐘錶的計時準確度有大幅度提高,而售價卻遠低於機械鐘錶。[9][10][12]

歷史

石英危機前

Thumb
瑞士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生產的第一個石英鐘(左),現存於瑞士拉紹德封國際鐘錶博物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瑞士的中立國身份使得瑞士的鐘表行業得以持續生產供大眾使用的消費計時產品,而其它主要國家的重心則轉向生產戰時的軍用計時儀器。因此,瑞士鐘錶行業實際上壟斷了鐘錶行業,1970年代前瑞士的鐘表佔據世界50%以上的市場份額。[13]

1950年代初,美國的埃爾金制表公司(Elgin Watch Company)以及法國的Lip公司合作生產出了一枚由電池驅動的電子表,為石英表的誕生奠基。[14] 儘管兩公司合作只生產了電子表的原型,1957年美國漢彌爾頓鐘錶公司進一步生產出了電池驅動的手錶(Hamilton 500)並推向市場。

石英危機起始

1950年底末以及1960年代初,日本精工公司(Seiko)開始與瑞士表業團體激烈競爭研發世界上第一款石英表,該瑞士的表業團體包括百達翡麗伯爵歐米伽等數家瑞士頂尖表行。[15] 1962年,「電子製表中心(Centre Electronique Horloger)」在瑞士納沙泰爾成立, 會員包括20家鐘錶製造商,專門負責研發石英鐘錶。[16]

初期較為成功的可攜帶石英鐘包括精工的晶體計時器QC-951(Seiko Crystal Chronometer QC-951),該計時器被用作1964年東京奧運會馬拉松項目的備用計時器。[4] 1966年,日本精工和瑞士浪琴納沙泰爾天文台(Neuchâtel Observatory)舉行的年度競賽中發佈了世界上第一款石英懷錶的原型。[17] 1967年,瑞士的電子製表中心以及日本精工均在納沙泰爾天文台競賽中展示了石英腕錶的原型。[4][18]

1969年12月25日,日本精工率先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石英表——阿斯特隆(Astron),標誌着石英革命的開始。[19][17][20] 而瑞士的第一枚石英表(Ebauches SA Beta 21)也於1970年4月的瑞士巴塞爾鐘錶展上亮相,該石英表使用的是Beta 1機芯,而後被許多鐘錶製造商所採用。[17][21] 總體而言,相比於傳統的機械鐘錶,石英鐘錶的計時準確度有大幅度提高。[9][10]

石英崛起

Thumb
精工於1978年推出的 Grand Quartz 石英表。

1974年,歐米伽推出歐米伽海上航行時計(marine chronometer),配備2,400,000赫茲的石英電路,精確度高達誤差12秒/年。1976年,歐米伽又推出石英計時器,而後又推出配備液晶顯示屏的石英計時腕錶。

儘管技術上達到了飛躍,瑞士鐘錶行業總體並未接納石英錶。 當時瑞士的機械錶在世界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並且以機械錶為基礎的製錶產業被奉為瑞士的國家象徵。 因此,瑞士的眾多表行認為沒必要生產電子表。 同時,瑞士以外的眾多製錶公司則不斷推進研發電子石英錶。[22] 直至1978年,石英鐘錶市場份額超過機械錶,以石英技術為基礎的日本和美國製錶公司逐漸崛起,而瑞士的製錶行業停滯不前、陷入危機,故稱「石英危機(quartz crisis)」。

隨後,許多瑞士著名表行倒閉或消失,瑞士表業在經濟層面和心理層面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 1970年至1983年間,瑞士製錶師人數由1,600人跌至600人;1970年至1988年間,瑞士表業的從業人數由9萬人跌至2萬8千人。[23][24][25]

而在瑞士之外,石英危機常被稱為「石英革命(quartz revolution)」。在石英革命初期,美國眾多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的公司崛起,大量生產廉價石英電子表,包括德州儀器仙童半導體公司美國國家半導體,等等。而後,日本和香港的公司逐漸取而代之,大量佔有市場份額,導致部分美國公司倒閉破產,其它的美國電子技術公司則逐漸停止生產電子手錶,而將重心轉移到其它電子儀器上。[26]

後續影響

Thumb
斯沃琪Once Again 腕錶

斯沃琪集團

1983年,石英危機到達臨界點。瑞士制表師人數由1970年的1600人跌至600人。[24][25] 為此,瑞士的兩大表業集團ASUAG(Société Générale de l'Horlogerie Suisse SA)與SSIH(Société Suisse pour l'Industrie Horlogère)於1983年3月合併為斯沃琪集團的前身ASUAG/SSIH(而後演變為SMH,全名Société de Microélectronique et d'Horlogerie),以期拯救瑞士的鐘表行業,並於1998年正式更名為「斯沃琪集團(The Swatch Group)」。[27]

為提高利潤,斯沃琪自產的腕錶採用塑料表殼並作為一次性商品售賣(維修可能性極小),同時採用機器生產,表內零件數也由91降低為51。[28] 最終,斯沃琪的策略獲得成功,在不到兩年內共售出了二百五十萬枚手錶。[29] 除了自產的斯沃琪斯沃琪集團還收購了其它著名品牌包括寶璣寶珀格拉蘇蒂原創、Harry Winston、歐米伽浪琴天梭,等等。[30][31]

機械錶復興

雖然斯沃琪的策略獲得成功,但在世界總體市場上機械錶依然表現不佳。在美國市場上,斯沃琪的手錶被視作為一種依靠顏色和圖案的時尚表,而大部分市場份額依然被來自日本的電子手錶佔據。

與此同時,包括百達翡麗江詩丹頓勞力士在內的許多倖存的瑞士表行開始向高端奢侈品市場遷移。機械錶也逐漸演變為一種奢侈品而非簡單的計時儀器,彰顯精湛的工藝、美學價值以及獨特的設計,甚至象徵着擁有者的身份和社會地位。[32][33][34]

智能手錶崛起

2010年起,智能手錶在世界表類市場上的佔有量激增,該現象在2015年蘋果手錶推出後尤為明顯。[35][36][37] 當下智能手錶的崛起伴隨着全球第四次工業革命,因此也可能對瑞士傳統鐘錶業造成新一輪的危機。[38][39][37][40]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