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重庆市中东部的一个自治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庆市中东部的一个自治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舊稱「石砫縣」,1959年稱「石柱縣」[2])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慶市中東部,西臨長江,東與湖北省相鄰,距離重慶321公里,是重慶下轄的四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中距離重慶主城區最近的一個。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下轄3個街道辦事處、17個鎮、13個鄉[3]:
南賓街道、萬安街道、下路街道、西沱鎮、悅崍鎮、臨溪鎮、黃水鎮、馬武鎮、沙子鎮、王場鎮、沿溪鎮、龍沙鎮、魚池鎮、三河鎮、大歇鎮、橋頭鎮、萬朝鎮、冷水鎮、黃鶴鎮、楓木鎮、黎場鄉、三星鄉、六塘鄉、三益鄉、王家鄉、河嘴鄉、石家鄉、中益鄉、洗新鄉、龍潭鄉、新樂鄉、金鈴鄉和金竹鄉。
漢代時為蠻族所併吞;宋代置石砫安撫司,元代初置石砫軍民府,蓋以石潼關及砫蒲關而命名;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升為石砫直隸廳,直隸四川省;1913年改石砫縣,1959年改稱為石柱縣。
1959年6月16日國務院【國內曾字第174號】批復:國務院關於同意將越雋縣改名為越西縣、呷洛縣改名為甘洛縣、石砫縣改名為石柱縣給四川省人民委員會的批覆(1959年6月16日)[4]
民國時期,石砫縣的轄境,與酆都縣的邊境犬牙交錯,而且大塊小塊的飛地互插其間,極難管理。特別是酆都縣第四區,與酆都縣境完全脫壤,從西到東,由老林口、大沙壩,經橋頭壩、沙子關、金鈴壩、洗腳溪,以及從三星伴月,經土好坪、三匯場直到漆遼壩、黃鶴壩,插入石砫縣境內約250華里,幾乎把石砫縣分隔成南北兩片。
根據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四川省政府為了「區域整齊,管理便利」,所頒發的《整理插花飛地辦法》和調整縣界的命令。石砫、酆都兩縣政府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着手清理、勘查、繪圖和商討調整插花飛地,並報經省府批准,限令民國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底以前分別交清。但由於受歷史和社會關係的影響,歷經風波,交接難成。直到四川省政府和第八區專員公署一再嚴令,又派員督辦,於民國三十一(1942年)四月十五日,兩縣縣長親赴橋頭區署,才辦理了全區交接手續,解決了調整縣界的主要問題。其餘零星飛地和邊界遺留問題的交接,直到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元旦,也基本得到解決,至此石砫縣形成了一塊比較完整的轄境。石砫、酆都兩縣相互調整交接插花飛地的具體情況如下[5]:
石柱黃連:中國地理標誌產品。
截止2020年,全縣蓴菜種植面積1.4萬畝,年產量1.4萬噸,綜合產值2億元。石柱也成為「蓴菜之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