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一种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短尾水薙鳥(學名:Ardenna tenuirostris)為鸌科水薙鳥屬的鳥類,又名細嘴鸌、短尾水薙鳥是澳大利亞水域中數量最多的海鳥之一,也是少數幾種其雛鳥被商業採捕的澳洲本土鳥類。
這是一種遷徙海鳥,其棲息在開放的海洋及海島環境中。分佈於太平洋北自白令海南至澳大利亞東南部、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浙江、海南與廣東間的海域等地,多棲息於沿岸的海域中、少見於遠洋以及繁殖在海島草地。主要在巴斯海峽和塔斯馬尼亞的小島上繁殖,並在北半球夏季遷徙到北半球。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北部海域和韓國沿海。[2]
食性為肉食性,主要食物來源是水生動物。
這種鸌似乎與灰水薙鳥和巨鸌(A. gravis)有關,這些鸌也是短尾、黑喙的物種,但其確切關係尚不清楚(Austin, 1996; Austin et al. 2004)。這些都是體型較大的鸌,根據線粒體DNA的系統發生分析,已被歸類到一個單獨的屬中(Penhallurick & Wink, 2004)。
短尾水薙鳥體重約559克,翼長約262.2毫米,嘴峰長約37.2毫米,喙寬度約6.5毫米,喙厚度約7.5毫米,跗蹠長約49.3毫米,尾長約82.8毫米。[3]
親鳥雙方都會照顧雛鳥,一般餵養單隻雛鳥2-3天,然後離開長達三週尋找食物。這些覓食旅行可以覆蓋1,500公里(930英里)的距離,這意味着雛鳥可能會被獨自留下超過一週的時間。當雛鳥會飛時,它們的體重約為900克(2磅),可能比它們的父母還重。在塔斯馬尼亞,特別是在弗諾群島有採捕傳統的島嶼上,雛鳥在這時被採收,作為食物及取得油脂。世界上最大的群體(280萬對 - 約佔該物種的12%)似乎位於巴貝爾島。成鳥在開放海洋上覓食時會誤將塑料碎片當作食物,然後餵給雛鳥。[4][5]這些攝入的塑料以及其他因素,可能導致雛鳥受污染毒害。[6] 數千隻短尾水薙鳥的雛鳥在第一次從巢穴飛向開放海洋時,會被人造燈光吸引。這段時間,雛鳥容易因與人類基礎設施碰撞而受傷或死亡,一旦降落在地面,它們就容易遭受捕食或成為道路事故的受害者。[7]
每到南半球冬季,短尾水薙鳥會遷徙到阿留申群島和堪察加半島附近的海域。等到南半球春季,它們沿着加州海岸線南下,然後穿越太平洋返回澳大利亞。
2020年,一隻長途迷鳥在愛爾蘭被發現。這是該物種在西古北界的首次確認觀察記錄。這隻鳥被送往一個康復中心,隨後死亡;現在它被存放在愛爾蘭自然歷史博物館。[8]
捕抓各種被稱為"羊鳥"(muttonbird)的做法被稱為羊鳥採收。 這個名稱羊鳥(muttonbird)最早是由諾福克島的早期定居者使用的,每年他們都會捕抓成年棕頭圓尾鸌(Pterodroma solandri)用作食物。這些海燕類似於短尾水薙鳥,但體型更大。一位皇家海軍陸戰隊的軍官稱它們為"會飛的羊"。[9]
塔斯馬尼亞原住民世代以來一直有採收鸌及其蛋的傳統,許多家庭至今仍在延續這一文化習俗。短尾水薙鳥是少數幾種被商業採收的澳洲本土鳥類之一。在羊鳥採收季節,雛鳥被捕抓以取得羽毛、肉和油。這個行業是由早期歐洲捕獵者及其塔斯馬尼亞原住民家庭建立的。短尾水薙鳥的娛樂性狩獵限於每年宣佈的開放季節,必須獲得狩獵許可證。[來源請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