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虛擬可能性(也叫做真勢可能性模態邏輯中研究最多的模態。虛擬可能性是我們在關注反事實條件的時候考慮的那種可能性; 虛擬模態是有關於一個陳述是否可能已經為真的模態詞——包括可能、可以、必定、必然、偶然等等。虛擬可能性包括邏輯可能性、形而上學可能性、法則可能性和時間可能性.
或形而上學可能性)是在虛擬可能性的概念是相對於同類中的認知可能性(或稱知態可能性,研究的是事物「可從所知事實得出的可能的性質」)和道義可能性(也稱應態可能性,研究的是「事物應該具有的性質」)的概念的。
由於在通常的語言中表示同樣意思的說法「可能是」、「不可能是」、「一定是」經常用來表達某一種可能性,因此與認知可能性相反的概念對推斷結論來說尤其重要。然而它們是不同的。我們不確知哥德巴赫猜想是否成立(至今無人可證明);所以(以我們的認識來說)它既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但如果實際上能證明它確實成立的話(我們都知道這是有可能的),則(從主觀假設的虛擬角度來說,我們認為)其一定是必然地成立;「能證明它成立」的意思是指(在邏輯上)它不可能不成立。類似地,「外面可能在下雨」這件事或許(從認知上來說)根本不可能——我們可能是確定無疑地知道外面沒有下雨——但這很難說明「外面(主觀虛擬地)一定不可能下雨。」
雖然虛擬可能性和道義可能性有些在語言中交疊的情況,例如語言中「你可以/不能怎樣怎樣」的說法有時用來表達的是你主觀虛擬地能夠做到或不可能做到的某事(即表達的是「你能夠/不可能做到這個」的意思,這樣表達的是主觀可能性),也有時用來表達的是可以或者不該那麼做的某事(即表達的是「你可以/不該這麼做」的意思,這樣表達的是道義可能性),但在通常的語言表達中,這兩者的接近程度要比起虛擬可能性和認知可能性的接近程度小。虛擬模態和道義模態表達的邏輯有一些重要的區別:特別地,虛擬的必然性往往伴隨的就是實際真相。(例如,如果張三邏輯上必定如何,則可推斷他實際上確實如何;然而由於道義觀的不確定
,不能同樣地從事實推斷出張三道義上必定如何。)有多種不同的類型虛擬模態,由於取決於分類時所依據的用以決定哪些情況算作「可能」的規則的嚴格程度,某一類既可能會比另一類包含更寬的範圍,也可能(使用不同嚴格程度的規則劃分時)會比同樣另一類的範圍要窄。經常討論的一些模態種類是: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