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膚色根據不同族群而異,膚色的變異範圍可從深色到近乎白色(白裏透紅是由皮膚中血液所造成)。膚色的色調決定於黑色素在皮膚中的含量。平均而言,女性膚色較男性稍淺[1]。
通常祖先源自光照豐富地區的人,擁有較黑的皮膚;祖先來自光照缺乏地區的人,膚色則較淺。對於某些擁有不同光照地區祖先的族群來說,可能會同時包含各種不同深淺的膚色。另外,性選擇也影響了膚色的分佈[2][3]。
黑色素共分為兩種:pheomelanin(呈現紅色的)及 eumelanin(呈現褐色的),它們的數量取決於基因是否為顯性(一般情況下,它們為不完全顯性基因)。同時,吸收紫外線也可將黑色素呈現在皮膚中,因此,曬太陽後皮膚會變得更深色,即使是白人也一樣。
在古時,人類分佈在不同的地方。由於黑色素的多少與日照時間有着密切的關係。所以在非洲那些日照時間極長的地方,防止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黑色素便不斷增多,當地人的膚色基本呈黑。
古人大都活不到因紫外線得癌症的年紀。但是紫外線可以破壞葉酸,缺乏葉酸的孕婦很容易生出畸形兒,這是皮膚變黑的進化動力。紫外線能幫助合成維生素D,黑皮膚會導致維生素D缺乏症。農業誕生後人類的食物成分變得單一,使維生素D缺乏症讓人類的膚色變白。
2012年8月25日出版的《分子生物學與進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雜誌刊登了葡萄牙波爾圖大學的幾位科學家撰寫的論文,通過分析KITLG、TYRP1、SLC24A5和SLC45A2四個基因的變異時間,發現在1.1萬~1.9萬年之前歐洲人的皮膚才終於變白。早些年發表在《科學》上的另一篇論文得出的年代更近,為5300~6000年。
亞歐大陸和美洲大陸都能明顯看出生活在緯度越高的地方的人膚色越淺,儘管加拿大原住民和西伯利亞的北方原住民比北歐原住民膚色深,這是因為北歐人使用魚油來作為維他命D的補充,所以可以更白一些。非洲最南端的黑人膚色雖然比最北端的阿拉伯人深許多,仍然比生活在赤道附近的非洲人要淺。
有一些社會群體偏愛特定的膚色。例如馬賽人,他們喜歡顏色更深的皮膚,並且還會棄養患有白化病的孩子[4]。而喀麥隆一些部落的男性並不看重女性膚色,女性膚色淺也未必更有吸引力。[5]
許多地方的人們偏愛膚色較淺的女性,所以當地的女性會了讓自己看上去更美白,會在皮膚上塗抹含鉛化妝品。[6] 然而有些劣質化妝品會導致鉛中毒。有婦女在戶外時會戴上手套並撐起遮陽傘來遮擋陽光。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韓國接受調查的女性中,十分之四的人承認自己用過美白霜。[7]在一些白人佔少數的拉丁美洲國家,他們也依然偏愛白皙或淺色皮膚[8]。在巴西,深色皮膚的人更容易受到歧視(即是有非裔血統)。[9]拉丁美洲的許多男女演員都有歐洲人的特徵——金髮、藍眼睛和白皮膚(在菲律賓的演員多膚色較白)。[10][11]南亞地區的人也偏愛白皮膚。[12]非洲裔美國人社區普遍偏愛膚色較淺的皮膚[13]。根據2010年的一項研究,新西蘭和加利福尼亞的人們偏愛膚色較淺的女性[14]。
根據學者弗蘭克·斯諾登(Frank Snowden)的說法,古埃及、希臘以及古羅馬的人們並不能通過膚色來決定自己的社會地位。[15][頁碼請求]
在工業革命之前,歐洲大陸的居民更喜歡蒼白的皮膚,他們認為皮膚白的人社會地位高。較貧窮的人會在戶外工作,因為經常暴露在陽光下,所以皮膚會變黑,而上層階層的人們則待在室內,所以膚色較淺。[16] 殖民時代一些歐洲國家認為深色皮膚的人是不文明的、低劣的種族,他們應該服從於淺色皮膚的殖民者。[17]20世紀以來,一些西方人對膚色改變了看法。[18] 2017年,一些美國人認為曬黑後的皮膚比蒼白或非常黑的皮膚相比更具吸引力並且看上去更健康。[16]有些男子更喜歡曬黑後的女性。[19][20]一些人認為,皮膚太白說明此人一直在辦公室內工作,而曬黑後的皮膚則意味着此人有更多的休閒時間、更喜歡運動並且身體更健康,這種人可能有更多的財富和更高的社會地位。[1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