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國僧人,制定百丈清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百丈懷海(749年—814年),俗姓王,名懷海,福州長樂人,祖籍山西太原郡,唐朝禪宗禪師,為馬祖道一門下,承繼洪州宗禪法。因居洪州大雄山百丈巖(位於今之江西宜春市奉新縣),人稱百丈懷海。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敕諡「大智禪師」。
百丈懷海的生卒年有兩種說法,一是唐代陳翊在《唐洪州百丈山故懷海禪師塔銘》中所說,生於天寶八年(749年),卒於元和九年(814年),壽六十六歲。另一說法是《宋高僧傳》,生於開元八年(720年),卒於元和九年(814年),壽九十五歲。[1]因為陳翊為懷海同時代的人,因此應以陳翊說為正。
百丈懷海在南嶽懷讓禪師的弟子西山慧照出家,於衡山法朝律師受具足戒,在廬江讀閱經藏[2],後至馬祖道一禪師處參學開悟[3]。
懷海禪師在道一門下時並不知名[4]。在道一過世後,他至洪州住持大雄山百丈巖,因為此巖山勢雄偉,故號百丈。其下門徒甚多,其中以黃檗希運、溈山靈祐最為聞名[5]。
百丈早歲離俗,十九歲在湖南衡山受了戒,於唐大曆元年(西元七六六), [6]懷海與西堂智藏禪師、南泉普願禪師,前往江西歸投馬祖道一禪師。參學於江西馬祖門下,並任侍者。 [7]
當時的禪僧依附律寺,寺中雖別設禪院,但於說法住持,未合規度。馬祖乃開山建叢林(禪宗僧眾集團),禪院自此脫離律寺而獨立。百丈禪師此時協助馬祖領眾,以天子定禮樂而王道興,佛寺有規制則佛法興,於是融通了大小乘的戒律,制定了《百丈清規》,為禪宗首創的法制。 [7]
懷海侍奉馬祖六年,得到印可。[6]於馬祖圓寂之後,懷海初住浙江石門,學徒雲集,繼往江西洪州大雄山;因山岩巒高峻,又稱為百丈山,世人稱懷海為百丈禪師。 百丈懷海入寂於唐憲宗元和九年(西元八一四),世壽九十五,戒臘七十四。長慶元年諡號為「大智禪師」,塔名「大勝寶輪」。北宋大觀元年(西元一一○七)追諡「覺照禪師」,元順帝至元元年(西元一三三五)加諡「弘宗妙行禪師」。[6]
懷海禪師對禪宗進行了教規改革,制定清規(後稱《百丈清規》),提倡勞動,親自躬耕,力行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把印度僧侶托缽乞食的傳統,改為中國式的自食其力。懷海禪師年事已高,有一次,弟子體諒懷海禪師年邁,將懷海禪師的鋤頭等耕田工具藏起來,懷海禪師那天被迫無法工作,而當天,懷海禪師也拒絕進餐。從此,再也沒有人敢阻止懷海禪師工作了。
現存百丈語錄有百丈懷海禪師語要二卷、百丈懷海禪師語錄一卷、百丈懷海禪師廣錄一卷,收在卍續藏。天聖廣燈錄卷八、卷九,載有師之全部語錄。與祖堂集卷十四、景德傳燈錄卷六百丈章,及宗鏡錄卷九十八之語合觀。[8]
《無門關》一書記載一則禪宗公案:一次,懷海禪師說法結束,大眾皆退,惟獨一老者逗留,於是懷海禪師問道:「你是何人?」
老者答道:「我不是人,是一隻野狐。過去佛時,我為比丘,曾在此山修禪傳法,因一位弟子問我:『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我回答:『不落因果!』因此一語,五百世墮落野狐之身,今請大師慈悲開示,令我脫野狐之身!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
懷海禪師答道:「不昧因果!」(不違背因果)老者大悟,隨即告辭。
翌日,懷海禪師領寺中眾僧到後山,並找出一狐屍,令以亡僧之禮火葬。
不落因果,指大修行人不受因果報應,並不符合因果的道理,有因就有果,任何人都無法逃出因果之外,佛教故事中,連已經得道成佛的釋迦牟尼佛,都曾經因為因果報應所苦,頭痛三天。
後代,禪宗將旁門左道的禪法,稱為野狐禪。日常用語中引申為獨辟蹊徑、特立獨行的行為。
在歷史上,有三位禪師,同號百丈,因為時代相近,常被混為一談。一是百丈懷海的師兄,百丈惟政,另一則是百丈懷海的弟子,百丈法政。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