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針尾雨燕(學名:Hirundapus caudacutus),是雨燕目雨燕科的一種鳥類。[2] 據稱其在水平飛行中能達到每小時170公里(105英里)的速度,但由於測量其速度的方法未被公開,因此這一說法尚未得到證實。[3]
分類
針尾雨燕之所以得名,是因為牠們的尾部末端有棘刺狀結構,這與雨燕屬(Apus)典型雨燕的分叉尾部不同。
白喉針尾雨燕首次由英國鳥類學家約翰·萊瑟姆於1801年以二名法Hirundo caudacuta進行描述。牠們當前的屬名Hirundapus是由燕屬(Hirundo)和雨燕屬(Apus)的名稱結合而來。其種名caudacutus來自拉丁語單詞cauda,意為「尾巴」,以及acutus,意為「尖銳」。[4]
亞種
- H. c. caudacutus:分佈於西伯利亞至日本和千島群島;越冬於澳大利亞。
- H. c. nudipes:分佈於喜馬拉雅山至中國西南部;越冬於印度和緬甸。[5]
描述
白喉針尾雨燕體重約95.5克,翼長約206毫米,嘴峰長約12.9毫米,喙寬度約3.5毫米,喙厚度約2.8毫米,跗蹠長約18.5毫米,尾長約49.8毫米。[6]
白喉針尾雨燕是大型雨燕,體型強壯,身體呈桶狀。牠們約長20厘米,體重在110到120克之間。牠們除了白色喉部和從尾巴基部延伸至兩側的白斑外,其餘部分為灰褐色。[7]
分佈
白喉針尾雨燕是一種遷徙鳥,主要在中亞和西伯利亞南部繁殖,冬季遷徙至印度次大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在西歐地區非常罕見,曾記錄到其出現在最西至挪威、瑞典和英國的地方。2013年6月,22年來首次在英國觀察到一隻白喉針尾雨燕,但牠隨後撞上風力渦輪機死亡,其屍體被送至博物館。[8][9]
2022年6月,一隻白喉針尾雨燕在距蘇格蘭凱恩尼斯的鄧肯斯比角約70英里的費爾島附近被MV Ortelius探險船救回,並成功放生。[10]
棲地
牠們在懸崖的岩石縫隙或空心樹中築巢。牠們不喜歡在地面上停留,大部分時間都在空中飛行。牠們以小型飛行昆蟲為食,例如甲蟲、蒼蠅、蜜蜂和飛蛾。[7]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