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日本曾经发生的地区性镉中毒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痛痛病,又稱疼痛病、骨痛病,是1950年發生在日本富山縣的世界最早的鎘中毒事件。鎘中毒導致骨骼軟化(骨質疏鬆症)及腎功能衰竭。病名來自患者由於關節和脊骨極度痛楚而發出的叫喊聲(日文:「痛い、痛い」)。鎘由山區裏的礦場排放到河裏。事件中礦業公司被成功起訴。痛痛病是日本四大公害病之一。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7月12日) |
痛痛病是由於日本岐阜縣北部的採礦活動而導致的鎘中毒。該區域最早關於採金可追溯到710年。有規律的採銀則始於1589年,而不久後鉛、銅和鋅的開採活動也開始了。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原料的需求上升,及由歐洲引進的新採礦技術,令由三井金屬礦業經營的神岡礦山躍升爲居世界首位的礦場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產量進一步上升。由1910年直到1945年,礦務活動大量排放鎘,導致神通川及其支流的污染上升,而疾病首先發生在1912年。神通川主要用於稻田的灌溉,但也是作爲食水和洗滌用水的來源,以及從事漁業活動的場所等。
由於鎘中毒,河裏的魚類開始死亡,而用河水灌溉的稻生長得並不理想。鎘和其他重金屬沉積在河底及河水裏。當這河水用於灌溉稻田,禾稻便吸收所有的重金屬,但尤以鎘爲甚。人食用受污染的稻米後,鎘便積聚在人體內。當地人口向三井金屬礦業投訴污染。三井於是興建了一個水塢來儲存排出河流前的採礦廢水,但這是亡羊補牢的措施——很多人已經得病。當時疾病起因仍然不明,一直到1946年還被認爲只是一種地區性疾病,或者是一種病菌。尋找病因的醫學檢驗始於1940年代和1950年代。起初預料是由於上游的鉛礦而造成的鉛中毒。直至1955年,鎘才被荻野昇醫生和同僚懷疑是致病的原因。荻野醫生也創造了「痛痛病」一詞。富山縣也於1961年開始進行調查,確定了三井金屬礦業的神岡礦山引致鎘污染,而受影響最嚴重的是礦山下游30公里的地區。厚生省於1968年對由鎘中毒引發的「痛痛病」的病徵發表了聲明。
在減少了供水裏的鎘含量後,發病者的數量下降了。1946年以後沒有發現新的發病者。可是,儘管病情最嚴重的患者位於富山縣,政府也發現了在五個其他縣的患者。礦山直到今天依然在運作。
由9個受害者和20名受害者家屬組成的29個原告,在1968年在富山縣法院起訴三井金屬礦業。1971年6月,一審判決原告勝訴,但三井金屬礦業不服提出上訴。1972年8月二審判決原告勝訴。隨後三井同意支付受害人的醫療費用,爲居民執行的水質監察提供資金,和向疾病受害者發放賠償。
認爲自己是受害人的人,須聯絡日本厚生勞動省,以便對其追討作出評估。雖然如此,很多受害人對政府的措施並不滿意,要求改變政策。這導致政府檢討釐定受害者的法定準則。政府也重新檢討對疾病的治理。如果一個人如果曾居住在受污染地區,患有肝臟功能失調、骨骼軟化,就算沒有關連的心臟問題,也算是受害者。自1967年起,184個受害者已被法律承認,其中54人在1980年至2000年得到承認。可是,在1993年,只有15個受害者仍然生還。
在1992年,對保健支出的平均賠償爲每年7.43億日元。農業損失的賠償金額爲每年17.5億日元。此外,爲減少河流受進一步污染,每年投入6.2億日元。
台灣1982年發生過鎘米事件,因塑膠製造工廠大肆排放廢水至灌溉農田的水源中,導致作物稻米污染,引發此類事件。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