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巴克曼(英語:Richard Bachman、另譯為「理察·巴克曼」)是美國小說家史提芬·京所採用的筆名。

採用契機

在史提芬·京成為職業小說家時,當時出版業界有着不成文的共識是每年只替每位作家出版一本書。而史提芬·京為了能增加在同一年出版的機會,便嘗試用其它筆名來發表著作。[1]

史提芬·京原先打算採用外祖父的名字「蓋斯·菲爾斯伯里」(Gus Pillsbury)作為筆名,但隨後因不受青睞而改用將推理小說家唐納衛·斯特雷克採用過的筆名「理查·史塔克」(Richard Stark)、與搖滾樂團「Bachman–Turner Overdrive」合組的名字「理查·巴克曼」。[1]而史提芬·京首次以理查·巴克曼名義發表的小說是1977年的《憤怒》。

另外在1985年出版的以筆名理查·巴克曼發表著作之合輯《巴克曼之書》(The Bachman Books)中的序言裏,史提芬·京另表示著當時會採用此筆名發表作品的另一動機,是想藉此觀察看看若是不打着「史提芬·京」名號的小說能否在市場上熱賣、以評估自己的成功是出自於運氣還是實力。

編造生平

Thumb
小說家史提芬·京是理查·巴克曼的真實身份

起初為了營造出理查·巴克曼是卻有此人的情形,對於當時被市面上眼尖讀者猜測理查·巴克曼即為史提芬·京一事;史提芬·京皆一律否認。隨後在1984年以理查·巴克曼名義發表的小說《銷形蝕骸》一書折頁裏,附上了史提芬·京朋友柯比·麥考利(Kirby McCauley)認識的保險經紀人照片,假冒是理查·巴克曼本人。史提芬·京另刻意進一步捏造出理查·巴克曼的生平,在虛構的生平描述著理查·巴克曼是出身在紐約的人物,曾經從事過海岸警衛、跑船等工作,之後在新罕布什爾州經營農場,在晚上閒暇之餘撰寫小說。[2]

而在《銷形蝕骸》一書出版沒多久,華盛頓首府一帶名叫史帝夫·布朗(Steve Brown)的書店員工根據國會圖書館書籍出版紀錄,找出確實史提芬·京就是理查·巴克曼的證明。之後史帝夫·布朗將此發現向史提芬·京的出版商反應後二星期;史帝夫·布朗接到史提芬·京的親自回電,並安排他接受一場訪談。[3]

在理查·巴克曼的真實身份曝光後,史提芬·京隨後將理查·巴克曼「賜死」;對外宣佈理查·巴克曼在1985年死於一個叫做「schizonomia」的絕症。[2]並表示原先之後計劃要出版的著作《戰慄遊戲》,是要以理查·巴克曼的名義發表。[4]

儘管理查·巴克曼的身份已死,在1996年史提芬·京的小說《調整者》上仍刻意掛着理查·巴克曼的名字、並表示「這是由理查·巴克曼遺孀發現的遺作」。[5]另外史提芬·京將筆名身份賜死的過程,也成為他在1989年推出的小說《黑暗之半》之靈感。[4]

以理查·巴克曼名義的著作

  • 憤怒(1977年)
  • 長路(1979年)
  • 道路施工(1981年)
  • 逃亡者(1982年)
  • 銷形蝕骸(1984年)
  • 調整者(1996年)
  • 布萊澤(2007年)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