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普(?—1957年8月)字慈生,又字慈僧安徽省阜陽縣(今阜陽市隅首)人,中華民國軍事及政治人物。[1]

Thumb
王普

生平

皖軍將領

1891年(光緒十七年)正月廿一日,另一說為1890年(光緒十六年),王普生於一個地主家庭。父親王雨人,曾任正陽關監督。王普幼年曾讀幾年私塾,後來考入保定軍校。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參加安徽都督兼民政長柏文蔚的軍隊,在盧慈普旅擔任參謀。為與皖北的倪嗣沖戰鬥,盧慈普率北伐第一軍作為先鋒,向淮上進軍。王普隨軍征戰,在阜陽遭到倪嗣沖軍擊敗。王普是倪嗣沖的未婚女婿,兵敗回到家中,閒居讀書。不久,王普在父親王雨人的操辦下,與倪嗣沖之女倪道蘊(寧夫人所生育)完婚。[1]

婚後初期,王普與倪嗣沖因政見不同,故感情不和,王普經常抨擊倪嗣沖在安徽的作為,倪嗣沖也不起用女婿王普,王普只好繼續閒居在家。後來,經過親友的勸說,倪嗣沖的態度開始轉變,任命王普為安徽都督府副長官,後來又保送王普赴北京入陸軍大學學習。王普自陸軍大學結業後,回任安徽都督府副長官。王普很希望親自帶兵,便通過岳母及妻子向倪嗣沖求情。1916年,王普被倪嗣沖任命為安武軍第三路統領,自此二人的關係開始密切。王普成了倪嗣沖統治安徽的支柱之一。王普為報答倪嗣沖,親口向妻子倪道蘊保證永不納妾。 [1]

1918年1月,倪嗣沖將自己統領的安武軍改為陸軍的編制,編成5個混成旅,王普任第三混成旅旅長。1920年直皖戰爭爆發,皖系失敗,第一混成旅旅長兼皖南鎮守使馬聯甲接任安徽督軍,馬聯甲的第一混成旅調赴蚌埠,王普接任皖南鎮守使,率第三混成旅駐守蕪湖,負責防衛皖南。[1]

王普出任皖南鎮守使之後,同江蘇督軍齊燮元形成聯盟。1924年江浙戰爭爆發後,馬聯甲命令王普率部自皖南進攻浙江,幫齊燮元攻浙軍。浙軍盧永祥戰敗後,通電下野。王普雖然出兵,但並未交戰即獲凱旋,在蕪湖擺慶功宴,並向北京政府寫了一份戰功報告,要求北京政府補助軍需100多萬元,報江蘇督軍齊燮元轉呈北京政府。齊燮元接報告後,為作順水人情,寫了許多溢美之詞,報告轉至北京政府後,獲得批准。因王普是皖南鎮守使,軍費由安徽省轉撥,北京政府乃將批文下達安徽督軍馬聯甲。馬聯甲扣下一半撥款,王普只得到另一半。王普將這50多萬元迅速送至天津,交妻子倪道蘊保管。[1]1924年9月,王普獲授將軍府通威將軍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戰敗。王普乃通電反,請段祺瑞主持北京政局。王普與倪嗣沖舊部的第二混成旅旅長李培基、第四混成旅旅長高世讀、新任第一混成旅旅長倪朝芝等人共同製造輿論,反對馬聯甲督皖。為驅逐馬聯甲,王普等人還授意馬聯甲手下團長吳大鶴,以武力驅逐了馬聯甲。[1]

馬聯甲被驅逐後,王普又着意驅逐第五混成旅旅長石忠玉(河南人,原安武軍將領)。王普授意蚌埠警備司令程香圃設鴻門宴,迫使石忠玉讓位。1925年1月24日,段祺瑞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臨時執政,1月28日段祺瑞發表臨時執政令,「任王揖唐為安徽省省長兼督辦軍務善後事宜」。王普仍然擔任皖南鎮守使兼第三混成旅旅長,且一度代理省長之職。[1]

從五省聯軍到國民革命軍

1925年,奉系張作霖率奉軍入山海關後,沿津浦鐵路南下,前鋒姜登選所部佔領宿州蚌埠。10月7日,皖贛蘇閩浙五省代表在杭州召開會議,決定五省聯盟,推舉孫傳芳任總司令,樹起了「擁段反奉」的旗幟。10月18日,以王普為首的皖軍響應孫傳芳「通電討奉」。10月2日,王普被孫傳芳任命為皖軍副總指揮。王普聯合皖軍將領倪朝榮高世讀華疏庵等人率部自臨淮關壽縣穎上縣等地出法,進軍蚌埠,解除駐紮蚌埠的奉軍姜登選部的武裝。皖軍接連大勝,先後佔領 蚌埠、宿州、符離集。10月27日,王普被孫傳芳任命為第十二軍軍長,皖軍配合「五省聯軍」在徐州以南、蚌埠以北對奉軍發起總攻。奉軍全線潰退,五省聯軍進入徐州。12月1日,孫傳芳任命陳調元為五省聯軍皖軍司令,王普為安徽省省長。[1][2]

1926年2月,國民革命軍北伐,在兩湖地區擊敗吳佩孚之後,又進攻孫傳芳的五省聯軍。孫傳芳將五省聯軍編為五個方面軍,任命陳調元為五個方面軍的總指揮。王普隨陳調元入駐九江武穴地區,沿長江佈防,防禦北伐軍。10月初,北伐軍主力發動對五省聯軍的總攻。10月底,王普率部與北伐軍激戰三個晝夜,皖軍敗走。王普在此期間因患病而咯血,臥床數日。1927年2月,北伐軍進入安徽,王普隨陳調元宣佈脫離五省聯軍,改投國民革命軍。蔣介石任命陳調元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七軍軍長兼北路軍總指揮,任命王普為第二十七軍副軍長,邵華任政治部主任,命王普率部北上。1927年北伐時,邵華擔任王普與蔣介石之間的聯繫人。[1]

孫傳芳失敗後,撤退到山東,在山東督辦張宗昌的支持下,重整軍隊,南下討伐蔣介石。王普因曾投孫傳芳,故不願意同孫傳芳正面作戰,乃採取觀望姿態。陳調元希望獨佔安徽省,於是在蔣介石面前說了王普的壞話。此時,王普所部集結於淮北,一度駐王普的家鄉阜陽。1928年初,蔣介石命令調第二十七軍駐防江南,王普自思處境兇險,乃將蔣介石撥給第二十七軍的全部軍餉扣押,將部隊交給參謀長楊亞東率領南下。第二十七軍剛渡過長江便被蔣介石的親信部隊繳械。王普自此決定脫離軍政界,攜帶積攢多年的300萬元來到天津。[1]

天津生活

王普在天津英租界怡豐道(即34號路)54號(今湖北路55號)興建了一座英式花園住宅。其中,前部建於1928年;後部擴建於1934年,乃為其兒子王傳綱結婚而擴建。此外,王普還投資裕元紗廠、壽豐麵粉廠、丹鳳火柴廠、金城銀行等等。王普將另一部分現金存進外國銀行,支取利息。[1]

1940年3月,汪精衛政權(南京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王普被列入汪精衛政權中央政府人員名單中,任為安徽省省長。但汪精衛兩度派齊燮元赴天津的王普寓所遊說,均被王普拒絕。該名單出台後,曾在重慶流傳,並且還一度誤傳王普已經到安徽就任安徽省省長。這一謠傳給當時在重慶的王普家族人士造成了很大壓力。[1]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北平市首任市長熊斌是王普早年在陸軍大學時的同學,關係甚好。1946年,蔣介石視察北平,自熊斌處得知王普住在天津,乃於1946年8月派一位少將到天津探望王普。1947年至1948年,中國民主社會黨提名王普在立法委員選舉中被提名為候選人之一,當選候補立法委員。[1]

1948年,中國國民黨天津市黨部主任委員邵華建議王普隨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撤往台灣,但王普堅持留在天津。1949年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天津,此後王普依然在家閒居。[1]

1950年春,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革)創始人李濟深來信召王普赴北京敘舊。李濟深在1920年以前曾任陸軍大學教官,為王普當年的老師,二人且有私交。不久,經李濟深介紹,王普在天津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為天津民革的成員,並應邀出任天津市新華區第一屆政協委員。[1]

1950年代初,王普出售了湖北路的房產,購買了附近鄭州道38號(今26號)的一座歐洲式小洋樓。[1]

1957年8月,王普病逝。政協兩度派員到其家中弔唁。[1]

家庭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