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是中華民國教育部2005-2017年補助大專院校的計劃之一,屬於大學校際之間的競爭性獎勵機制。在私立學校的獎補助方面,逐年提高依辦學績效所給予的獎助經費所佔比率,而降低依學校規模所給予的補助經費所佔的比例[1]。目前本計劃已經結束,接續計劃為高等教育深耕計劃。
隨着臺灣的高等教育快速擴充,臺灣的高等教育已由菁英教育轉為普及教育,政府的教育政策也由「政府管制」走向「鬆綁」及「學術自主」,不再由上而下選擇建設特定幾所大學,而是鼓勵學校以競爭的方式,向教育部申請專案經費補助。而在眾多的補助計劃案之中,大部分的計劃皆着重於研究方面的補助,大學為了競逐巨額的補助款,盲目的追求成為研究型大學,致使臺灣大部分的大學功能重疊特色模糊[2][3]。國立臺灣大學校長李嗣涔曾指出:「由於缺少大學分類機制,造成各大學紛紛朝向研究型綜合大學發展,全國140多所大學只能在唯一的金字塔上排序」。[4]
為了改善臺灣的大專院校的教學品質,並透過獎勵機制引導大學分類發展,2004年教育部公佈了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而這個計劃被認為是首次以教學為重點的補助方案[5][1]。
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是競爭性計劃,由大學向教育部提出申請。各大學所提出的計劃必須以全校性的教學提昇計劃,不受理個別系所或單一項目的教學提昇計劃申請,每個申請計劃的規劃時程為四年。審批通過的學校,可獲得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之補助經費。
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公佈之後,第一年共有54校提出申請,最終有11校於2005年獲得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補助,其中有7校是私立大學。第二年起,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的範疇自普通大學擴及到師範、體育及技職校院,有更多的學校獲得了補助[5]。
此後,教育部再將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底下細分為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區域教學資源中心計劃、重要特色領域人才改進計劃等,逐年擴大補助對象。
而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大學以爭取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補助為目標,也有部分學校以歷年獲得的補助金額多寡來製作大學排名和招生宣傳。
總計7校。
總計11校,原入選之國立政治大學及元智大學因入選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而被取消資格。
總計28校
總計30校
總計29校
總計31校
總計31校。原入選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因入選邁向頂尖大學計劃而被取消資格,改由國立聯合大學遞補。
總計31校
總計33校
總計32校
自2009年後改為兩年一次。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