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烏坵海戰(中國大陸作崇武以東海戰,台灣作烏坵海戰),發生在1965年11月13日-至11月14日,是中華民國海軍南區巡邏支隊在運輸傷患途中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烏坵嶼南方海域發生的小型軍力駁火衝突[2]

快速預覽 烏坵海戰, 日期 ...
烏坵海戰
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的一部分
日期1965年11月13日-14日
地點
 中華民國福建省烏丘嶼 24.82°N 119.46°E / 24.82; 119.46
結果 解放軍海軍勝利,後雙方撤回原有據點
參戰方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麥炳坤上校(南區巡邏支隊長)
朱普華中校(「山海」艦長)
陳德奎中校(「臨淮」艦長)
梅嘉生東海艦隊副司令員)
魏垣武(海壇水警區副司令員,護衛艇隊海上指揮員)
張逸民(快艇6支隊副參謀長,魚雷艇隊海上指揮員)
兵力
巡邏炮艦「臨淮」號
獵潛艦「山海」號
快艇31大隊魚雷快艇6艘
護衛艇31大隊62型護衛艇2艘、55甲型護衛艇4艘
護衛艇29大隊62型護衛艇4艘
傷亡與損失

國軍記錄:臨淮艦中雷沈沒。

解放軍記錄:擊沉、擊傷敵艦各1艘,斃敵82名、俘敵9名。

解放軍記錄:護衛艇、魚雷艇各輕傷2艘,陣亡2人、重傷4人、輕傷12人。

國軍記錄:擊沉4艘敵艦,重創1艘。[1]
關閉

1965年1月5日,「永泰」改名「山海」號,「永昌」改名「臨淮」號,解放軍方面資料至今以「永泰」及「永昌」稱之。[3]

Remove ads

交戰前態勢與布署

1965年11月13日13時20分,中華民國軍艦:山海號護航驅潛艦(PCE-41,排水量:640/834噸,巡航:10節(19公里/小時),極速:13節(24公里/小時))、臨淮號海岸巡邏艦(PCE-51,排水量:690/880噸,巡航:8節(15公里/小時),極速:13節(24公里/小時))共兩艘由澎湖馬公駛向烏坵嶼執行傷患接運任務。

當晚,解放軍海軍的海上指揮員魏垣武決定參戰艇隊布署:

  • 護衛艇31大隊的573、579艇與護衛艇29大隊的576、577艇組成第1突擊艇群,主攻「山海」艦;
  • 護衛艇29大隊的588、589艇組成第2突擊艇群,29大隊參謀長王奇志任群長,牽制「臨淮」艦
  • 快艇31大隊的6艘6602型魚雷快艇(124、126;131、152;132、145)組成第3突擊艇群,快艇6支隊副參謀長張逸民任群長,發展戰果。

福建海域解放軍海軍還部署了:[4]

  • 護衛艇第31大隊75噸護衛艇4艘進至崇武東南15海里處,預防金門軍艦來援;
  • 護衛艇第29大隊75噸護衛艇2艘、125噸護衛艇1艘在西洋島以東海域鉗制東引的軍艦。

得到解放軍總參謀部的批示後,22時16分,3個艇隊從待機點東月嶼南日島東北)出發。[5][4]

當時台灣海峽西側有6艘中華民國海軍與美國海軍軍艦:東引島泊有「太湖號護衛艦和「柳江號獵潛艇金門島料羅灣錨泊「維源」號獵潛艦和「珠江號」獵潛艦;美國第七艦隊驅逐艦「梅森號英語USS Leonard F. Mason (DD-852)」和「奧布萊恩號英語USS O'Brien (DD-725)」在烏坵嶼正南和以東海域游弋。

Remove ads

交戰經過

23時14分,指揮艇雷達發現正以12節航渡的國軍軍艦:山海艦在前,臨淮艦由於雷達故障為了防碰而落後7鏈在後。魏垣武命令2個護衛艇隊直插國軍兩艦之間分割,但單縱隊前後脫節。23時33分戰鬥打響。開火2分鐘後,衝在最前的指揮艇573號被山海艦與臨淮艦的炮火夾擊受創,指揮台中彈,護衛艇31大隊副大隊長李金華、中隊政委蘇同錦陣亡,魏垣武胸部、腹部、右眼負傷,還有6人包括操艇的副艇長受傷,573艇失去了指揮能力;同時573艇前機艙與彈藥庫中彈進水,輪機班長以下9人負傷。戰鬥開始5分鐘,編隊指揮員下令停止射擊,跟緊編隊,召喚魚雷艇隊投入戰鬥。魏垣武受傷7分鐘後,下令轉移指揮關係給第1突擊群的預備指揮艇576號,但由於573號艇信號兵在指揮台上負傷,指揮關係未能移交。致使從23時42分至0時40分,失去了海上指揮。第一突擊群的其餘3艘護衛艇隨受損的指揮艇在海上背敵航行;第2突擊群的2艘護衛艇在海上停車漂泊了半小時。麥炳坤上校(南區巡邏支隊長)與朱普華中校(山海艦長)率山海艦撤至8海浬之外的烏坵嶼。臨淮艦已經有20餘人傷亡,又見旗艦也撤退,遂轉舵南撤向馬公島。[4]

Thumb
遭擊沉的臨淮艦為戰後從美軍接收的欽佩級掃雷艦英語Admirable-class minesweeper改裝成的巡邏艦,圖為同型艦美國AM279號。

接着4艘魚雷快艇追擊臨淮艦。雙方反覆交火,五次進出,搶佔戰位,並且持續炮戰,臨淮艦長陳德奎、副艦長陳本維均受傷。0時31分,145號魚雷快艇在1.9鏈處以15度提前角齊射2枚魚雷,其中1枚擊中臨淮艦艉部。0時34分,兩艘護衛艇(588、589)突然參戰逼近臨淮艦,魚雷艇為了避免誤傷友艇只好撤出戰鬥。1時06分,臨淮艦在護衛艇打擊下沉沒於烏坵嶼以南15.5海里處,艦長陳德奎以下14人被美國驅逐艦梅森號救起、陣亡19人、失蹤72人(其中上尉軍需補給官邱文以下9人被解放軍從海中救起)。[4]

13日22時38分至14日2時26分,烏坵嶼守軍105毫米火炮射擊7次。[4]

Remove ads

戰後

戰後,中華民國海軍的麥炳坤上校(南區巡邏支隊長)與朱普華中校(「山海」艦長)因戰場脫逃而被問責。[4]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588號護衛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授予「海上猛虎艇」光榮稱號。[6][7]145號魚雷快艇榮立一等功。

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派遣的攝影師恰好在588護衛艇上體驗生活,拍下了臨淮艦沉沒時的鏡頭。

戰後,海軍副司令員趙啟民和東海艦隊司令員陶勇親自到水警區主持慶功大會,海政文工團演出文藝節目,晚上在碼頭上設宴會餐,招待參戰全體官兵和各艦隊、總部及有關部隊院校人員。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Remove ads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