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灰背魚號 (USS Grayback SS-208)是河豚級潛艇 ,是美國海軍第一艘以灰背魚命名的船。
1941年的灰背魚號
| |
歷史 | |
---|---|
美國 | |
建造方 | 通用動力電船[1] |
鋪設龍骨 | 1940年4月3日[1] |
下水日期 | 1941年1月31日[1] |
入役日期 | 1941年6月30日[1] |
結局 | 由日本艦載機於1944年2月27日擊沉於沖繩南方海域[2]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河豚級柴油電力潛艇[2] |
排水量 | |
船長 | 307英尺2英寸(93.62米)[3] |
型寬 | 27英尺3英寸(8.31米)[3] |
吃水 | 14英尺71⁄2英寸(4.458米)[3] |
動力來源 |
|
船速 | |
續航力 | 11,000海里(20,000公里) 於 10節(19公里每小時)速度下[3] |
自持力 | 48 小時(以 2節(3.7公里每小時) 速度潛航)[3] |
潛航深度 | 250英尺(76米)[3] |
乘員 | 6 officers, 54 enlisted[3] |
武器裝備 |
|
第五次戰鬥巡航期間,灰背魚號在所羅門群島外海負責觀測轟炸結果並援救被擊落的飛行員。於1943年1月5日凌晨,它接到情報,有6名陸軍B-26轟炸機的倖存者被困在蒙達(Munda)島上。灰背魚號派出兩名艇員上岸後下潛以躲避敵機。兩名艇員找到了受困的飛行員,其中3人受傷,並與他們一起躲藏在叢林中。到了夜晚,灰背魚號浮起並靠近海岸,以燈光進行密碼通訊,將受困者以救援小艇救回。為此,救援隊長愛德華·C·斯蒂芬(Edward C. Stephan)獲得了海軍十字勳章和陸軍銀星獎章(當時B-26隸屬於陸軍航空隊)。
灰背魚號的第十次戰鬥巡航也是戰果最輝煌的一次。本艇於1044年1月28日離開珍珠港前往東中國海,在2月24日回報於2月19日擊沉兩艘貨輪(Taikei Maru)與Toshin Maru)並擊傷另外兩艘。於2月25日回傳了最後一次報告,於當日早上擊沉油輪南邦丸(Nanho Maru)並重創郵輪淺間丸號(Asama Maru)。因為只剩兩枚魚雷,指揮部命令該艇回航,該艇預定於3月7日回到中途島,但並未出現。於1944年3月30日被太平洋潛艇指揮部列為失蹤,可能沉沒。
根據戰後取得的日方記錄,可以拼湊灰背魚號的最後幾天。 在2月24日襲擊了Hi-40護衛艦隊之後,經由東中國海返航途中, 灰背魚號用她的最後兩枚魚雷在2月27日擊沉貨輪錫蘭丸(Ceylon Maru)。[4] 當天,一架日本艦載機在東中國海的水面發現一枚潛水艇並進行攻擊。 據日方紀錄,這艘潛艇「立即爆炸並沉沒」,但反潛艦艇被召入該區域以深水炸彈攻擊,並回報有明顯氣泡痕跡,最後有重油浮出水面。灰背魚號結束了她的最後一次巡邏,使敵人損失了約21594 噸的運輸。
灰背魚號擊沉艦艇總排名為20位(總噸數63,835 噸),擊沉艦艇數排名第24(14艘),獲得八顆戰鬥之星。
2019年11月10日,一個私人研究計劃(Lost 52 Project),宣佈於沖繩南方50英里發現發現灰背魚號的殘骸。[5] 本發現已由美國海軍證實[6] ,並通知死去的船員的家屬。 潛艇坐立在1400英尺(430 公尺)深的水底。[7] 甲板砲則距離主要殘骸約400英尺遠。[8]
潛艇殘骸的指揮塔尾部有嚴重的破壞,符合報告所稱在該區域有炸彈直接命中。[9] 艇艏折斷,艇艉破損,銘牌仍然附着於挺身。
殘骸發現位置大約距離美國海軍於1946年標記處約100英里(160 公里)遠。這是因為在翻譯日本帝國海軍的原始作戰紀錄時發生錯誤。[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