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游仁貴(拉阿魯哇語:Amalanamahlʉ Salapuana,1948-)出生於臺灣高雄縣(今高雄市),是拉阿魯哇語教育家及文化保存者,投入拉阿魯哇族的文化復振工作。
游仁貴國小畢業後,便在當地做農務工作。工作的過程與拉阿魯哇族的老人溝通,使他能熟稔地使用拉阿魯哇語[4]。1990年代,時任靜宜大學奧地利籍蔡恪恕副教授(匈牙利語:Szakos Jószef)着手研究拉阿魯哇語,與游仁貴合作,游仁貴教蔡恪恕拉阿魯哇語,蔡恪恕則教游仁貴羅馬字的拼寫方式[3][5],最終,拉阿魯哇語羅馬字於1999年完成[6]。此後,游仁貴開始在部落各地推行族語教學,並與政大原民中心合作編寫教材。在當時,能流利使用拉阿魯哇語的拉阿魯哇族人比例已不高。2001年,游仁貴受邀成為拉阿魯哇語認證考試的命題委員。游仁貴也着手參與拉阿魯哇語辭典編寫。2008年,他與郭基鼎、邱英哲一同編寫的《沙阿魯阿[註 1]族語圖解小詞典》出版。在2010年至2012年間,游仁貴擔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語言字詞典編纂計劃《沙阿魯 阿鄒語詞典[註 2]》的協同主持人,與共同主持人蔡恪恕、部落耆老合作,編寫有系統性的詞典[7]。為傳承族語,游仁貴透過2007年開始的語言巢計劃,訓練4位拉阿魯哇語種子教師[8]。2018年開始,原住民族委員會推行族語師徒制保存瀕危語言,拉阿魯哇語也是其中之一,該計劃提供參閱師徒薪資,並規劃為定期、長時間的族語教學[9]。游仁貴擔任族語傳承師傅,以一對二教學方式帶領兩位學員學習拉阿魯哇語。游仁貴希望兩位學員成為拉阿魯哇語教師,將語言傳承下一代[2][10]。
1993年,國家音樂廳暨戲劇院營運管理籌備處邀請拉阿魯哇族人參與「臺灣原住民族樂舞系列--1993 鄒族篇」展演祭儀,游仁貴向耆老學習、研究聖貝祭內容,就此開始投入文化活動[8][11]。游仁貴認為,自1993年的表演結束後缺乏進一步的參與,因此他開始蒐集拉阿魯哇族的傳統祭儀、歌謠、傳說,加以整理[5][12],並擔任聖貝祭的主祭[13]。游仁貴也了解拉阿魯哇族傳統的家屋形制,並嘗試傳承給下一代的族人[14][15]。經過他的蒐集之後,進倉祭、狩獵祭、捕魚祭等祭典的流程已被找回[5]。
游仁貴出生客家人家庭,後被拉阿魯哇Salapuana家族的人收養,而認同拉阿魯哇族[5]。游仁貴5歲時,他的養父去世。游仁貴投入文化保存,部分即是為了表達對養父的感激[8]。
游仁貴育有五名子女,在子女年幼時,他要求他們在家必須與他以拉阿魯哇語對話,也避免子女接觸其他語言的媒體。其有一女(拉阿魯哇語:Vanau Savangʉana[16])在桃源區擔任拉阿魯哇族語教師,並進行相關的文化復振活動。[8][1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