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蜜柑(學名:Citrus unshiu),又稱蜜柑、無核橘,是芸香科柑橘屬常綠灌木。
名稱
溫州蜜柑一名始見於日本江戶時代晚期,因被認為產於中國浙江的溫州而得名,又被認為在九州肥後國天草郡西仲島(現鹿兒島縣長島町)變異而曾在九州稱為仲島蜜柑[2]。溫州蜜柑經由日本傳入西方世界,故以溫州的日語發音「うんしゅう Unshū」得種小名「unshiu」。[3][4][5][6]
分類
田中長三郎的分類法將溫州蜜柑與橘劃分爲不同物種,而沃爾特·譚尼森·施永高的分類法視溫州蜜柑爲橘的變種。[7]遺傳分析表明,溫州蜜柑是高度自交的橘柚雜交種,其基因組有22%來自柚,多於大多數橘。其由含柚基因組少的黃陵廟或紀州變種(田中分類法爲柑橘屬橘種)同柚或其雜交種雜交,然後將所得品種與前者的另一種回交而得。[8][9]
特徵
溫州蜜柑是極爲甘甜的柑橘品種。[10]其通常無籽,大小與其他橘種相似。果皮鬆散,呈皮革狀,比其他柑橘易剝。[11]外皮通常光滑或略粗糙,呈中小型扁平體球狀。[12][13]通常有10至12個易分離、有韌膜的部分。[13]肉質脆弱。[11]果皮顏色通常取決於氣候,潮濕地區成熟時可能仍是綠色,夜晚涼爽地區成熟時橙裏透紅。[13][14]
溫州蜜柑耐寒,較冷地區果實在較冷時會更甜。成熟植株可在–9℃乃至–11℃的環境中存活數小時。[15]可食用柑橘品種中,只有金橘更耐寒。溫州蜜柑少有刺,因此受人歡迎。[13]可用種子種植,首次結果大約需8年,也可嫁接至其他柑橘類砧木,如枳。[13]
歷史
溫州蜜柑原產溫州,唐代作為貢品,南宋韓世忠之子韓彥直曾於瑞安府任時著《橘錄校注》(又稱《永嘉橘錄》《橘錄》)系統介紹其品種與種植。明朝永樂年間日本僧人智惠將其帶回九州鹿兒島。1878年美國派日本特使羅伯特·布魯斯·范·瓦爾肯堡將軍夫人以日本產地薩摩(薩摩/さつま Satsuma)名之[16]。臺灣北部於日治時期由鹿兒島引進,亦有種植。
分佈
變種
溫州蜜柑的變種主要是橘。[18]此外還有一些雜交品種。
- 紀州蜜柑
- 黃金柑
- 櫻島蜜柑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