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謙(9世紀?—894年),《新唐書》作劉知謙[1]內光[2]唐朝末年時人,原籍蔡州上蔡縣[2]

生平

其父劉安仁遷居福建,以經商為生。劉謙從軍於南海治所在今廣東省廣州市),為牙校,職位低微,但容貌氣度非常出眾,當時的嶺南東道節度使韋宙把一個姪女嫁給了他。韋宙的妻子嫌劉謙卑微,韋宙說:「此人非常流也,他日我子孫或可依之。」後因邀擊黃巢有功,882年任封州(治所在今廣東省新興縣刺史、賀江鎮遏使,有士卒萬人,戰艦百餘艘。

894年,劉謙死,留有三子,妻子韋氏(韋宙的姪女)所生劉隱劉台,妾段氏所生劉巖劉隱繼位,劉隱征戰四方,兵強馬壯,朱溫封為南海王。

917年,劉隱歿後,劉巖稱帝,國號,史稱為南漢追尊劉謙為聖武皇帝,廟號代祖。

身世爭議

藤田豐八在1935年認為他是大食(阿拉伯帝國)商人後裔,從西亞到福建泉州,謊稱河南上蔡籍,而唐宋蕃客中劉姓多為伊斯蘭穆斯林[3]

藤田氏此說遭桑原隲藏質疑。桑原認為,關於宋元祐間廣州蕃坊娶宗女的劉姓人為阿拉伯人的說法,不能用以證明南漢劉氏是阿拉伯人的後裔,相反,宋元祐間廣州蕃客的劉姓,可能是南漢所賜。[4]陳寅恪在1939年撰文《劉復愚遺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問題》考證,「家世無九品之官,四海無強大之親,父子俱以儒學進仕中書舍人禮部尚書,而不祭祀先祖,及籍貫紛歧,而俱賈胡(註:通商的胡人)僑寄之地三端,推證之如此。」[5],然而據現代考證發現藤田豐八與陳寅恪的說法並不合理,指出劉謙家族是來自淮北地區的漢族人[6]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