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沙斐儀派(阿拉伯語:شافعي,拉丁化Šāfiʿī ;英語:Shafi'i)[1]、沙菲耶派[2],是遜尼派伊斯蘭四大教法學中的一大派別,由阿拉伯學者穆罕默德·本·伊德里斯·沙斐儀於公元9世紀初創立。[3]另外三大學派是哈乃斐派、罕百里派和馬立克派。
在早期的伊斯蘭教中,沙斐儀派是伊斯蘭教法學中遵循者最多的一派。然而隨着奧斯曼帝國的擴張,在部分穆斯林聚居區,其主導地位被哈乃斐派取代。[4]
沙斐儀學派規定了五個權威的教法來源。按照等級劃分的順序,首先依靠的是古蘭經,其次是聖訓;[5][4]當古蘭經和聖訓解釋模稜兩可時,沙斐儀學派則從「公議」(先知穆罕默德同伴們的一致意見)中尋求教法指導;[6] 如果沒有一致意見,則依據「伊智提哈德」(穆罕默德同伴的個人意見);最後再依靠類比。[5]
沙斐儀學派否認「伊斯提哈桑」(又譯「優選」,在有更強的證據時放棄以前判例作出的新裁決)和「伊斯提斯拉赫」(又譯「公益」,在公共利益基礎上進行的判決)這兩個原則的權威性,儘管他們被其他教法學派承認。[7][8]「優選」和「公益」這兩個原則沒有古蘭經或聖訓的原文作為基礎,只是伊斯蘭教法學家們為了推廣伊斯蘭教的所作的理解。[9]沙斐儀學派認為這兩個原則是依靠的是人類的意見,可能產生腐敗現象或會隨着政治環境發生改變,因此拒絕承認其作為法學來源。[7][8]
不同穆斯林社區實行伊斯蘭教法的嚴格程度有所差異,部分社區只實行教法的部分方面,如婚姻、繼承等。[16][17][18]下述為沙斐儀派伊斯蘭教法的觀點。
伊斯蘭教法學的各個學派都認為叛教是一種罪行。沙斐儀學派對於叛教者首先給予三天的時間等待其悔改[19][20][21],若拒不悔改,傳統的懲罰措施是處以死刑,無論是男性或女性。[22][21]另外叛教者還要負民事責任,其財產要被沒收並分發給穆斯林親屬,其婚姻宣佈無效,子女交由國家監護。[22]
沙斐儀派認為褻瀆是指侮辱或貶低安拉、穆罕默德或與伊斯蘭教相關其他事物的行為[23],而褻瀆和叛教是兩種罪名。對於褻瀆者,沙斐儀學派也給予悔改的機會,拒不悔改者傳統上處以死刑,無論男性或女性。[24][25]
對於通姦或同性戀等伊斯蘭教所禁止的性行為,沙斐儀學派認為應當處以石刑。如果被指控者未婚,則可改為公開鞭刑。[26]沙斐儀學派認可自我陳述、四個男性目擊證人的證詞(不接受女性的證詞)以及懷孕(有時會有爭議)為非法性行為的證據。[2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