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1925年,國民大革命已經開始,省港大罷工爆發,湖南和廣東等地農民運動日益高漲。1924年12月,毛澤東因工作過於勞累患病;經中共中央同意,1924年年底偕楊開慧從上海回湖南療養。1925年五卅慘案後,毛澤東結束休養,組織了二十多個農會,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在廣州正式成立。[1]1925年9月,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因政府事繁,不能兼理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職事,於10月5日推薦毛澤東代理宣傳部長。毛澤東赴廣州上任途中,在長沙停留之時,重新遊歷了橘子洲頭,看到深秋時節的橘子洲頭的景色,想起當時的革命形勢,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詞。[2]
詩詞內容
全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上闋從嶽麓山、湘江、天空、水底選取實景,遠近結合,動靜映照,用文字描繪了一幅湘江秋景圖,最後一句詩表現毛澤東對主宰國家命運,掌握民族的前途的期望。
下闋通過對戰友和戰鬥生活的回憶和追述,以及不懼怕當時的大軍閥敢於反抗,最後三句用象徵的手法表現了在革命運動中也可以激流勇進完成革命主宰中華大地。[2]
發表
- 1957年,《詩刊》第一期刊載了毛澤東的18首舊體詩詞,該詞為其中一首。
- 1958年,由葉君健、於寶榘翻譯的上述18首詞的英譯版在《中國文學》第三期發表。
相關歌曲
相關影視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