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敬虞(1917年7月20日—2012年6月20日),又名汪馥蓀,湖北蘄春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生平
幼時就讀於蘄春第二小學,後進入開封濟汴中學讀初中及高中[1]。1937年,進入武漢大學中文系,後進入經濟系學習[2]。畢業後進入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任職,參與關於30年代國民所得的研究[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入中國科學院(今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先後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學術委員[1]。1981年,任經濟研究所學位評定委員[1]。1985年,成為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4]。1986年起,任中國經濟史學會副會長[3]。1988年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5]。先後任《經濟研究》編委,《中國經濟史研究》副主編[1]。1999年,從研究所退休[6]。2000年,汪敬虞參與主編的《中國近代經濟史(1895—1927)》獲得孫冶方經濟科學獎[7]、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一等獎[8]。2006年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9]。2007年,被評為中國傑出社會科學家[10]。2012年6月20日逝世,享年94歲[5]。
出版物
編撰了數十篇(本)學術論文和著作:
著作(包括合著):《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1895—1914)》、《十九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赫德與近代中西關係》、《中國近代經濟史(1895—1927)》等[6]。
論文:《抗日戰爭前中國的工業生產和就業》、《中國工業生產力變動初探(1933—1947)》、《略論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等[3]。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