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国物理化学家(1933-2022)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江龍(1933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福建建甌人,生於上海,中國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膠體與界面科學領域的開拓者之一。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3年生於上海,籍貫福建建甌。1949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考入南京大學化學系膠體化學專業,1953年畢業後分配到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工作,1954年轉至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工作,當年又到南京大學從事研究。1956年至1960年,在蘇聯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學習,獲副博士學位。回國後繼續在化學研究所工作,1975年起到中科院感光化學研究所工作,1999年又回到中科院化學研究所。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北京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和蘇州大學兼職教授,[1][2]中國科學院膠體與界面科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他獲得了第一屆中國膠體與界面化學終身成就獎[3]。2022年12月3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9歲[1]。
江龍長期從事膠體與界面化學研究。早年跟隨戴安邦從事矽酸聚合理論研究。在1960~70年代,他領導並參加了中國航空航天遙感用感光膠片的任務,開展了鹵化銀乳劑及菁染料在鹵化銀上吸附的研究,推動了中國感光科學和工業的發展。他提出了在鹵化銀表面形成的染料與鹵化銀的電荷轉移絡合物以及在聚集態形成過程中弱作用力起主要作用等觀點。[3]
在1980年代,江龍對新型代油燃料水煤漿的製備及其機理進行研究,從表面吸附和複合添加劑入手,製備了當時認為是難度極大的濃度高達70%的可流動水煤漿。[3]
江龍還在納米科技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領導課題組研究了超細憎水單分散顆粒的製備及其在高技術中的應用,發展了一系列製備從30nm到10μm範圍的憎水單分散二氧化矽和貴金屬納米顆粒的膠體化學方法。他利用LB膜技術等方法使憎水納米金顆粒緊密排列形成二維有序的方陣。此外,在仿生酶膜、仿視覺薄膜、DNA生物傳感器以及納米顆粒製備、組裝和納米顆粒生物效應等領域有許多成果。[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