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非營利協會,旨在促進海外德語和國際文化交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歌德學院(德語:Goethe-Institut,德語:[ˈɡøːtə ʔɪnstiˌtuːt])是德國在全球範圍內從事文化活動的機構,以德國最受景仰的人文思想家歌德的名字命名,任務是在全世界推廣德語及德國文化。目前歌德學院在德國有13所、在德國以外有128所分院。
Goethe-Institut | |
命名緣由 |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
---|---|
成立時間 | 1951年 |
創始人 | 德國聯邦政府 |
類型 | 文化組織 |
法律地位 | 註冊協會 |
地址 | |
產品 | 德國文化和語言教育 |
服務地區 | 全球 |
重要人物 |
|
獎項 | Princess of Asturias Award for Communications and Humanities[*]、Deutscher Sprachpreis[*]、Konrad-Duden Prize[*]、Comenius EduMedia Award[*] |
網站 | www |
其它國家的類似機構有:法國的法國文化協會,英國的英國文化協會,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學院,意大利的但丁協會,葡萄牙的卡蒙斯學院,中國的孔子學院等。
依據1976年與德國外交部簽訂的框架協定,歌德學院受託執行一系列對外文化政策範疇內的任務,以此為基礎為國家服務,自負責任。除了框架協定中列舉的任務範圍,允許在事先徵得外交部同意的情況下,從事其它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
框架協定確定了歌德學院與外交部的關係,即在執行協定所述任務時「緊密合作」。
在例外情況下,外交部可以直接干涉歌德學院的活動,例如,德國駐外使領館可以提出反對、要求阻止外國分院的某項活動,當派駐國外的僱員有損害國家的行為時,外交部可以要求其立即停職。
歌德學院開設德語課程,舉辦大量文化活動。它每年給全世界大約1700名德語教師發放獎學金。德國的作家、音樂家、藝術家在國外的分院出席活動,促進德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
歌德學院成立於1951年,其前身是1925年成立的德意志學院。最初,它的任務是為外國的德語教師在德國提供進修培訓。1953年首次開設德語課程,同年承擔起在外國推廣德語的任務。1959到1960年後,海外的德國官方文化機構陸續成為歌德學院的分院,但仍有少數例外,如1963年在台北成立的「德國文化中心」[1]:p709至2009年7月1日才更名為歌德學院[2]。而於2000年德國在台協會成立前的30多年間,該文化中心甚至在當地扮演着德國主要代表機構的角色[1]:p787。
2001年,學院與外交部成立的對外宣傳機構——Inter Nationes合併。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