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歐仁·杜布瓦(全名瑪麗·歐仁·弗朗索瓦·托馬斯·杜布瓦,法語:Marie Eugène François Thomas Dubois,1858年1月28日—1940年12月16日),荷蘭古人類學家。他是最早科學系統研究人類化石的學者,以發現爪哇猿人也就是最早的直立人(Homo erectus,杜布瓦命名為「Pithecanthropus erectus」,即「直立猿人」)化石聞名於世。
歐仁·杜布瓦出生在荷蘭林堡省的埃伊斯登村,他的父親讓-約瑟夫-巴爾塔薩-杜布瓦是一名藥劑師,後來成為市長。歐仁自幼對自然界的所有現象都很感興趣,他收集了植物部分、石頭、昆蟲、貝殼和動物頭骨。從12-13歲開始,他在林堡省的魯爾蒙德市上學,寄宿在那裏的一個家庭,然後他就輟學了。在魯爾蒙德,他參加了由德國生物學家卡爾·福格特舉辦的關於查爾斯-達爾文的進化論講座。
1877年在阿姆斯特丹大學學習醫學。在學生時代,他在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Amsterdam)內的兩所全新的藝術學校(1880年成立)教授解剖學,即國家應用藝術學校(Rijksschool voor Kunstnijverheid)和國家繪畫指導師師範學校(Rijksnormaalschool voor Teekenonderwijzers)。
1884年,他完成了他的醫學學位。他拒絕了烏特勒支大學提供的一個講師職位。相反,在他的解剖學導師馬克斯·弗林格的邀請下,他決定作為一名學者進行研究性工作。從1881年到1887年,他學習了比較解剖學,並成為弗林格的助手。1885年,他研究了脊椎動物的喉部,這使他提出了器官進化的假說。然而,他的主要興趣是人類的進化,受到恩斯特·海克爾的影響,他推斷在猿人和人類之間一定有中間物種。
在比利時斯比鎮新發現的尼安德特人化石的啟發下,他利用假期在其出生地附近進行化石狩獵。1881年在Rijckholt村附近的Henkeput,他發現了一個史前燧石礦,在那裏發現了一些史前人類頭骨。
他推斷人類的起源一定在熱帶地區,於是在1887年加入了荷蘭軍隊,並安排被派往荷屬東印度群島(即現在獨立的印度尼西亞的荷蘭殖民地),這讓他的學術同僚感到很失望。他帶着妻子和剛出生的女兒搬到該殖民地,尋找人類進化中的缺失環節。(他堅定不移地相信只有一個缺失環節)。
1887年至1895年期間,杜布瓦首先前往蘇門答臘島,然後到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在河流附近和洞穴里尋找潛在的地點。
1891年,杜布瓦發現了他所描述的 "介於人類和猿類之間的物種 "的遺骸。他把他的發現稱為Pithecanthropus erectus("直立的猿人")或Java Man。今天,他們被歸類為直立人。這些是在非洲或歐洲以外地區發現的第一批早期人類遺骸標本。在此期間,杜布瓦在中爪哇的Sangiran和東爪哇的Trinil等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
1897年,阿姆斯特丹大學授予杜布瓦植物學和動物學的榮譽博士學位,但他不得不等到1899年才獲得教授職位。這一年,他被任命為地質學教授,這一職務並沒有讓他放棄解剖學的研究。他從1897年到1928年擔任泰勒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地質學和礦物學管理員,在那裏保存着直立人的遺骸。
1919年,他成為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院的成員。
雖然科學界的輿論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開始慢慢轉向對他有利,但他還是於1940年憤然離世。
根據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人類學兼職教授帕特希普曼的說法,杜布瓦是「在建立古人類學方面極具影響力的人。他不僅發現了化石。他以全新的方式分析它們。他將人類化石從這種背景中拉出來種族認同並將其推入進化背景,這是一場真正的革命。」[1] 2002 年由NEAT計劃發現的小行星206241 以他的名字 Dubois 命名。[2]小行星中心於 2009 年 6 月 7 日發佈了官方命名索引( MPC 66245 )。[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