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主旨
從東漢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中國的佛教徒和來自印度和其他地區的佛教徒就不斷把梵語的佛經等資料翻譯成漢語,主要是意譯,遇到專有名詞或術語一般用音譯,也有一些完全音譯的(例如咒語)。例如用佛陀來譯buddha,夜叉來譯yakṣa,等等。
由於不同時期漢語的語音不一樣,所以出現用不同的字來音譯同一詞的現象。例如buddha一開始被翻譯成浮屠,到了隋唐,又被翻譯成佛陀。
由於梵文是表音文字,較好地反映了詞語的發音,而漢字不是表音文字,從字形不能直接看出古代的發音,梵漢對音就成了研究古代漢語語音的重要材料。因為音譯把梵語音節譯成儘量相近的漢語音節,從譯音用字和梵語讀音的對應關係,就可以獲得漢字讀音的信息。根據同一個詞在不同時代的不同音譯,也可以獲得時代之間語音變化的信息。梵漢對音材料已經被運用到中古漢語語音的構擬,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外部連結
參見
這是一篇語言學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