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桃園大圳,原稱八塊厝中壢附近埤圳,為台灣日治時期重要水利工程之一,由總督府日籍韓裔的技師張令紀設計,興建幹線及12條支線串連埤塘。[1][2]
1913年(大正2年),桃園發生嚴重旱災[3],1916年(大正5年)動土,1924年(大正13年)竣工[3],翌年5月22日舉行通水式,1928年(昭和3年)各蓄水池與給水幹線的工程正式完工。灌溉區域涵蓋桃園市大溪區、八德區、桃園區、中壢區、楊梅區、新屋區、蘆竹區、觀音區、大園區。
自石門水庫後池堰起,與大漢溪平行抵達大溪埔頂地區,後與台4線至大溪僑愛地區後轉為地下水道,至八德大湳廣豐新天地旁回到地上,後沿桃德路200巷、國際路一段414巷、413巷、茄苳路725巷、永豐路374巷、381巷、華康街181巷抵達台1線,續沿龍山街、內定一街穿越中壢工業區抵達中山高,後沿大圳路、大圳路一段、大圳路二段、大圳路三段穿越台31線,續沿忠富路至台66線,過中山東路一段後向西南,終於社子溪旁。
1953年(民國42年)桃園乾旱,大嵙崁溪水位不足,促使石門水庫興建,水庫完工後同時建構了石門大圳灌溉系統,並將桃園大圳的取水口遷移至石門水庫後池堰西北側。[3]
為維持大圳的灌溉及供水功能,桃園大圳於每年11月起至翌年的1月停水、進行圳道及沿線圳路的歲修,自1996年起,桃園農田水利會利用停水期間舉行大圳健行。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