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東河鄉 (台灣)
臺灣臺東縣底下的一個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東河鄉(阿美語:Fafokod;臺灣話:Tong-hô-hiong;客家話:Tûng-hò-hiông),舊稱「貓武骨」、「馬武窟」,位於臺灣臺東縣東北部,海岸山脈東側,北臨花蓮縣富里鄉,東北連成功鎮,東濱太平洋,西鄰池上鄉、關山鎮、鹿野鄉,南接卑南鄉。境內有60%為山坡地,可分為沿海區及盆地區:沿海區屬緩降山坡及海階平原,地勢較平坦,為主要發展地區;盆地區則有溪流南北縱貫,地勢崎嶇難行。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
Remove ads
東河鄉的人口結構上主要為隸屬臺灣原住民族的阿美族,約佔全鄉人口的一半以上,而大部分的漢人係於1959年八七水災後由彰雲嘉地區等地遷入,地方通行語為阿美語[1]。經濟產業以農業為主,有玉米、柑橘、桃、李、梅、釋迦等主要農作物,各月份均有產出不同的水果,故有「水果之鄉」之稱。
Remove ads
歷史
東河鄉原阿美語古名為 Maloalong,此名同時亦為馬武窟溪之古名;後因此地位於淡海水交界處,漁獲量多,部落男人天天至附近撒八卦網捕魚,於是漸漸被改稱「馬武窟」(Fafukod),在阿美語中即指「撒網捕魚」[2]。清領時期,先後屬卑南廳及臺東直隸州管轄。
1920年設置都鑾區役場,1937年改為「都蘭庄」(Adulan),劃歸臺東廳新港郡管轄。戰後初期改設臺東縣都蘭鄉,之後易為今名。
東河之名來源有兩說:
Remove ads
人口
根據臺東縣成功戶政事務所及臺東縣政府民政處統計,2024年底東河鄉戶數約3.7千戶,人口約7.8千人,鄉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村分別是都蘭村與尚德村,2024年底兩村人口分別為2,247人與248人[4],其中尚德村也是臺東縣人口最少的村里[5]。
政治
東河鄉公所是東河鄉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鄉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東河鄉的自治監督機關為臺東縣政府。鄉長由全體鄉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東河鄉公所並置鄉政會議,為鄉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鄉長之下,設有5課3室等8個內部單位及9個附屬機關[6]。
東河鄉民代表會是東河鄉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東河鄉全體鄉民立法和監察鄉政。鄉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東河鄉民代表會共有7位鄉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3席鄉民代表、第二選區4席平地原住民鄉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7位鄉民代表互選產生[7]。
東河鄉行政區劃 |
教育
- 臺東縣立泰源國民中學
- 臺東縣立都蘭國民中學
- 臺東縣立東河鄉北源國民小學
- 臺東縣立東河鄉泰源國民小學
- 臺東縣立東河鄉東河國民小學
- 臺東縣立東河鄉興隆國民小學
- 臺東縣立東河鄉都蘭國民小學
交通
旅遊
文化設施自然景觀 |
文化資產遺址神社
|
特產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