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楊丹(1965年10月—),香港化學家,出生於四川自貢,前香港大學化學系晨興化學生物學講座教授,現在任職西湖大學講座教授。
此條目類似自傳,或內容主要由條目所述的當事人或當事方編寫。 (2021年3月22日) |
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學士學位,於中山大學修讀英語後再前往哥倫比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修讀研究學位[1]。2004年被選入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3]。於2010年獲得世界科學院化學獎[4]。2011年獲得頒授年度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成為港澳地區首位獲得此殊榮的女性學者。
楊丹專注於化學生物學活性分子的研究,其成果能夠使用於藥物開發。此外,楊丹針對雷公藤堅持了17年的研究,最終透過化學合成將當中的毒性與具備抗癌能力的活性分開,為研發新抗癌藥物開拓了一條新出路[5]。
楊丹教授團隊的研究涉及有機化學和化學生物學,專注於開發新型分子工具,用於探究生命系統,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四個方向:
楊丹教授就職於香港大學化學系,任化學系講座教授、晨興化學生物學講席教授、長江學者講座教授。 1985年復旦大學本科畢業,1988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1991年獲頒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在哈佛大學完成兩年博士後研究,1993年起任教於香港大學。楊丹教授團隊的研究涉及有機化學和化學生物學,專注於研發小分子探針用於生物體系內活性氧、蛋白、核酸、脂質體的檢測和細胞成像,設計人工離子傳輸體,開發新型活性藥物分子,探究生物系統中信號轉導過程以及藥物靶向蛋白等。 楊丹教授研究蜚聲國際,獲得多個獎項,包括2000年Mr. and Mrs Sun Chan有機化學紀念獎;2001年獲布里斯托-梅耶-施寶貴基金頒發的有機合成化學獎;同年又獲頒裘槎基金會高級研究員獎;2003年,獲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頒發傑出青年學者獎項;2006年,獲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復旦大學,生物有機化學)和禮來亞洲傑出科學獎;以及2007-2008年度的諾華化學獎席;2011年,獲第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17年,香港研究資助局卓越學科領域計劃「以化學生物學探究分子醫學」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2020年,獲國際有機化學基金會Yoshida獎。 現任國際學術期刊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總主編。[7]
港大化學系前助理研究教授王凱峰於2014年12月向大學投訴,指控前上司楊丹及下屬團隊在2014年7月一篇刊登於《美國化學學會期刊》(JACS)上有關過氧亞硝酸鹽(Peroxynitrite)螢光探針「HKGreen-4」的論文[8]涉及數據造假,被投訴人包括楊丹及兩名當時負責實驗的博士研究生胡俊及黃乃淇[9]。
港大隨後成立調查委員會對此事進行了審查,稱無充分證據顯示楊丹在論文發表前對實驗數據知情。兩個月後港大發言人表示,對楊丹研究失德的投訴不成立,並會遵循調查委員會提出的觀察和建議。對於調查委員會裁定楊丹教授專業失德不成立的結論,投訴人王凱峰則表示非常遺憾,並表示自己遭到香港大學校方打壓[10]。
楊丹研究小組隨後成功重複了該研究的結果,並把相關原始資料提交給《美國化學學會期刊》。該期刊主編認為使用實驗結果截圖是常見的結果報告方法,並且不同意投訴人王凱峰的所有其他指控, 並於2016年4月17日接受了她有關論文的補充修改資料,即完整的原始實驗結果圖像。楊丹指出,該項螢火探針研究成果已被國外其他實驗室運用於他們的研究,並發表在國際期刊上。專注論文誠信的專業網站《撤稿觀察》引述與楊丹通訊電郵,指楊丹認為事件可能與她終止投訴人王凱峰的工作合同有關[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