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金髮(1900年11月21日—1976年12月25日),原名李淑良,又名李權興,筆名金髮,男,廣東人,中國第一位現代主義詩人、雕塑家、藝術教育家和中華民國外交官。
客家人,出生在大清廣東省嘉應州程鄉縣(今梅州市梅縣區),早年就讀於梅州中學,1919年去法國留學,1921年就讀於第戎美術專門學校和巴黎帝國美術學校,學習雕塑和油畫。1920年受法國象徵主義,特別是詩人波德萊爾的《惡之花》影響,開始創作新詩。早期詩作開了中國象徵主義新詩的先河。然而李金髮的詩作不能單純以象徵主義看待,他與多位現代主義詩人,如T·S·艾略特、艾茲拉·龐德、里爾克、葉慈處於同個時間點的歐洲,感受現代主義文學最新的脈動,實為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的締造者。
1925年應劉海粟邀請回國。先後在上海美專、杭州國立藝術院、中山大學教授美術。1927進入武漢國民政府任外交部秘書。1928-1937年主編《美育雜誌》。1928-1932年在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教雕刻,並和方幹民等一同發起了「長風西畫研究會」。1932-1934年,應施蟄存之邀在上海《現代》雜誌上發表了十首詩,成為「現代派」詩人之一(同時期的代表人物還有戴望舒等)。1936年任廣州市立美術學校校長。
1938年因抗日戰爭全家逃難至越南,就職於中華民國設在海防市的戰時物資運輸處。1940年回到廣東。1941年和詩人盧森創辦了抗日文藝月刊《文壇》。1941年8月開始再次在中華民國外交部任職。1945年任中華民國駐伊朗大使館一等秘書,代理館務。1946-1950年任駐伊拉克公使館一等秘書,代理館務。
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後,他不願被政府召回臺北,而是於1951年攜全家移居美國。先後辦農場養雞、經營商業和製作雕像,還寫有回憶性散文。1976年在紐約長島因心臟病去世,終年76歲,葬於長島。
李金髮新詩深受法國象徵主義影響,是法國象徵詩的模彷者,以隱喻、暗射的技巧,企圖造成一種音、色交錯的美感,在意境創造和語言選擇上,努力追求意象的朦朧,也特別注意語言的鑄煉,神秘、幽暗、隱約,充滿異國情調。他的詩作隱晦難懂,高級知識分子也不能明瞭。詩句上常夾有文言字眼,非常不自然。
李金髮被當時文壇稱為「詩怪」。他的詩基本都是在1920-1928年期間所寫;一般意向怪誕、詭麗、新奇;結構晦澀朦朧;審美上借西方象徵主義「以醜為美」、「美醜對應」的理論,常用神秘、死亡、悲哀為主題;句法以西文語法夾上文言文助詞。
他的詩打破了早期白話詩單純直白的單調性。周作人稱其《微雨》是詩界「別開生面之作」。朱自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中評他的詩是「......要表現的不是意思,而是感受和情感;彷佛大大小小紅紅綠綠一串珠子,他卻藏起那串兒,你得自己穿着瞧...不缺乏想像力,但不知道是創造新語言的心太切,還是母舌太生疏,句法過份歐化,教人像讀着翻譯;又夾雜着些文言的嘆詞助詞......"。
《自由句》一書指出:「李金髮改變了胡適的白話口語路線,為詩歌指引了新的方向。」漢語詩歌從此整個轉向了現代主義,其影響持續至今。[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