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明朝第九位皇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或稱弘治帝,是明憲宗皇三子。明朝第10任皇帝,1487年-1505年在位,共十八年,年號弘治。孝宗「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又能信用賢臣、廣開言路,在位期間「朝序清寧,民物康阜」,明朝出現中興局面,史稱「弘治中興」。就其個人修養及文治武功而言,是明朝自仁宣二帝後,獲後世普遍評價最高的皇帝。[2]但在位後期對朝政有所懈怠,又縱容外戚,沉迷方術,使宦官李廣、蔣琮等人乘機弄權;以致弘治晚年軍備弛廢,國用匱乏,弊政頗多,故不能謂之全美。明孝宗崩逝後諡號「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廟號「孝宗」,葬於泰陵。
根據《明史》記載:「孝宗達(實為「建」,《明史》誤)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諱祐樘,憲宗第三子也。母淑妃紀氏,大明成化六年七月生帝於西宮。時萬貴妃專寵,宮中莫敢言。悼恭太子薨後,憲宗始知之,育周太后宮中。十一年,敕禮部命名,大學士商輅等因以建儲請。是年六月,淑妃暴薨,帝年六歲,哀慕如成人。十一月,立為皇太子。」民間則傳說:孝宗出生時,為免被當時的寵妃萬貴妃害死而藏在民間,在憲宗死前才由宮內司禮太監張敏於民間迎回即位。然而明孝宗弟弟眾多,有關說法可能不太可信。
孝宗出生後,廢后吳氏貶居西內,與紀氏謫居的安樂堂相近,頗知消息,往來就哺,才得保全孝宗生命,由吳氏用心撫養過一段日子。不過,在《明史商輅傳》、《商輅疏》、《謇齋瑣綴錄》、《治世餘聞》等記載,孝宗的出生是憲宗知情的,萬貴妃知情後,一度親自照顧過孝宗,之後再交由皇太后照顧並立為儲君。清乾隆《駁明憲宗懷孕諸妃皆遭萬妃逼迫而墜胎》中認為,對於萬貴妃的詆毀是後人把對萬安亂政的氣憤發洩到萬貴妃身上。
弘治帝在位初期,勵精圖治、整肅朝綱、改革弊政,罷逐了朝中奸佞之臣、重用賢士,為于謙建祠平冤,減輕賦稅、停徵徭役、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繁榮經濟,史稱「弘治中興」。
弘治帝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又「恭儉自飭,明於任人」,當是時朝廷中,明察則有王恕、彭韶;練達則有馬文升、劉大夏;老成則有劉健、謝遷;文章則有王鏊、丘濬;刑憲則有閔珪、戴珊,另外又有何喬新、李東陽等名臣,一時號稱「朝多君子」,使明憲宗成化朝晚年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大為改觀。
此外,弘治帝重視司法,他令天下諸司審錄重囚,慎重處理刑事案件。弘治十三年(1500年),制定《問刑條例》。又於弘治十五年(1502年),編成《大明會典》。
弘治帝在治理水患方面亦頗有效果,曾委任白昂、劉大夏修治黃河,以改善河道流向、築堤等方法抑制黃河水患,此後二十餘年間,再無大患發生;另外,蘇松於弘治年間,曾因河道淤塞而泛濫成災,孝宗即命徐貫主持治理,歷時三年,消除了蘇松水患。
弘治帝在位初期的經濟成就也比較突出,賦稅收入比成化年間增加了一百多萬石,達二千七百萬石,成為明中葉的賦入高峰;而且,登記人口方面也有穩定的增長。從弘治元年(1488年)到弘治十七年(1504年)間,登記人口增加了一千多萬,達到六千萬口。
惟自弘治十五年起(1502年),「一歲所入,不足以供一歲支用」,國家財政邁進了入不敷出的狀況,戶部呂鈡指出:『常入之賦,以蠲色漸減,常出之費,以請乞漸增,入不足當出。正純以前軍國費省,小民輸正賦而已。自景泰至今,用度雜辦,皆昔所無。民已重困,無可復增。往時四方豐登,邊境無調發,州縣無流移。今太倉無儲,內府殫絀,而冗食冗費日加於前。』對此下廷臣議,廷臣作出多項建議,但僅觸及成效不大的修補政策。
此外,孝宗也常以京營禁軍投入繁重的工作,監察御史劉芳曾上奏說,「京師根本之地而軍士逃亡者過半」,「其錦衣騰驤等衛軍士不下十餘萬人,又不繫操練之數,近年雖立營營,而役佔賣放者多。」,另外又常縱容邊臣,邊臣冒報功次皆得升賞,而敗軍失律者往往令之戴罪殺賊,使邊備日弛,對於北虜入侵能有效抵禦的戰役寥寥無幾[3][4],如弘治十四年秋七月,孝宗令保國公朱暉掛征虜大將軍總兵官領十萬大軍夜襲韃靼於河套,韃靼早察覺徙家北遁,朝廷用銀八十餘萬,只斬首三級以還,而將士奏報功次竟一萬有餘[5],「不能禦」,「坐虜入境」,「議者恥之」之類的描述比比皆是。
再者,弘治中期,皇帝自己漸漸迷上了齋醮,從此內庫開銷劇增,孝宗開始不斷地命戶部將太倉庫的銀子納入內庫,至將河西務鈔關關船料改擬折銀進納。如弘治十五年(1502年)十月,戶部指出「銀承備庫先前進,金止備成造金冊支用;銀止備軍官折俸及兵荒支給,近年累稱不足。金則以稅糧折納及於京市買過八千三百八十六兩有奇,五次取太倉銀共一百九十五萬,」而從戶部納入內庫的銀兩,全部都被孝宗挪用來大興土木,又妝造武當山神像,各寺觀修齋賞賜,修齋設醮等,恣意浪費,以致府藏空竭,國庫捉襟見肘[6]。而且孝宗在統治中期(1500年)後,漸漸不如當初勤政[7],且開始縱容外戚,措置乖方,如內閣輔臣劉健,徐溥就曾批評孝宗說「切見數月以來視朝漸遲多至日出」,「近年以來用度太侈,光祿寺支費增數十倍,各處織造降出新樣動千百匹,顯靈朝天等宮泰山武當等處修齋設醮費用累千萬兩,太倉官銀存積無幾,不勾給邊而取入內府至四五十萬,宗藩貴戚求討田土占奪鹽利動亦數十萬。」,「事涉於近幸貴戚,牢不可破,或旨從中出,略不預聞,或有所議擬,徑行改易。」,而閣臣李東陽也曾直言弘治後期「冗食太眾,國用無經,差役頻煩,科派重疊。京城土木繁興,供役軍士財力交殫,每遇班操,寧死不赴;勢家巨族,田連郡縣,猶請乞不已。親王之藩,供億至二三十萬。」「天津一路,夏麥已枯,秋禾未種,挽舟者無完衣,荷鋤者有菜色。盜賊縱橫,青州尤甚。南來人言,江南、浙東流亡載道,戶口消耗,軍伍空虛,庫無旬日之儲,官缺累歲之俸。」「今天下民窮財盡,其勢已極。姑以三者言之,山東之地草根樹皮掘食殆盡,繼以人肉,荊沔諸湖水竭魚荒,河泊諸課率多折納,易州山廠林木已空,漸出關外一二百里,其他賦稅大抵皆然,天下之地無一處而不貧」。
弘治晚年,朝臣對弘治皇帝的批評漸多,朝中大臣如禮部尚書倪岳也上疏極言道「(孝宗)近日視朝頗晏,聽納頗難,經筵稀,御用度漸侈,游幸漸頻,進貢之止者複來,樂戲之斥者複取。」但孝宗也不願意聽納,而名臣劉大夏請辭時也言「臣老且病,竊見天下民窮財盡,脫有不虞,責在兵部,自度力不辦,故辭耳。」,而吏部右侍郎周經則言「(孝宗)幸賞齋醮屢修,游宴無節,內帑空虗多由於此。」,南京戶科給事中張宦也上書道「近來(孝宗)費出無經,或橫恩濫賜之溢出,或修飾繕造之泛興,或祈禱遊玩之紛舉,偶因內帑稍闕即命太倉支取,耗散財物莫此為極」 「今四海民窮財盡,三邊將寡兵疲,糧草空虗,馬匹倒死而黠虜跳粱之勢,貪狼之心視昔尤勝」,禮科左給事中葉紳也言「邇來(孝宗)經筵稀御日講不舉,畫工琴士承恩於便殿,教坊雜劇呈技於左右..少滯視朝時,晏鰲山觀燈或徹曉不休宮中燕享或竟日乃已。」,兵科給事中王廷相奏「今天下大可憂者,在於民窮財盡,其勢漸不可為。然所以致此者有四,風俗奢侈也,官職冗濫也,征賦太繁也,酒釀無節也」。可見弘治中晚年皇帝倦勤,國家敗政拮据,百姓困苦的情況。
在統治的十八年中,召見閣臣的次數總共有九次,比成化帝二十三年來召見一次為多。明孝宗即位之初,會聽進閣臣的諫諍,但是後來用各種方法來搪塞閣臣和科道官的建議,使弘治初年所革除的弊政,不僅全部恢復,尚且有惡化之勢[8],如憲宗晚年的傳奉官號稱弊政,弘治初盡行革除,到了弘治十二(1499年)年五月,傳升乞升文職至八百四十餘員,武職至二百六十餘員,比成化末年增一倍。其次,在軍事方面,從弘治一朝起亦開始糜爛,邊備日弛,人浮於事,有效抵禦的入侵寥寥無幾,也不復當年成化一朝了。另外,有明一代,以弘治對外臣最為縱容厚待,動則大肆外戚藩王賞賜房屋和田地,甚至在一宗貴戚莊崎糾紛案中,偏幫小舅子張延齡,一次就得地一萬六千七百零五頃;又如曾在弘治十三年(1500年)二月,賜興王湖廣京山縣近湖淤地一千三百五十餘頃,旋在七月又賜岐王德安府田六百一十二頃等等,賞地史不絕書,引起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
弘治十八年五月初八日(1505年6月8日),弘治帝因偶染風寒,誤服藥物,鼻血不止而駕崩,享年三十五歲。
當時「深山窮谷,聞之無不哀痛」。有遺命:「東宮年幼,好逸樂,先生輩善輔之。」是年十月安葬於泰陵,廟號「孝宗」。長子明武宗繼位。
明孝宗遺詔:
“ |
朕以眇躬仰承丕緒,嗣登大寶,十有八年,敬天勤民,敦孝致理,夙夜兢兢,惟上負先帝付託是懼,乃今遘疾彌留,殆弗可起。生死常理,雖聖智不能違,顧繼統得人,亦復何憾。皇太子厚照,聰明仁孝,至性天成,宜即皇帝位。其務守祖宗成法,孝奉兩宮,進學修德,任賢使能,節用愛人,毋驕毋怠,申外文武群臣,其同心輔佐,以共保宗社萬萬年之業。喪禮悉遵先帝遺制,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釋服,祭用素羞,毋禁音樂、嫁娶。嗣君以繼承為重,已敕禮部,選婚可於今年舉行,毋得固違。宗室親王,藩屏是寄,不可輒離本國。各處鎮守總兵、巡撫等官及都布按三司官員,嚴固封疆,安撫軍民,不許擅離職守。聞喪之日,止於本處朝夕哭臨三日,進香各遣官代行。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所屬府州縣並土官及各布政司南直隸七品以下衙門俱免進香。詔諭天下,咸使聞知。 |
” |
孝宗即位時所面臨的政治局面混亂不堪,由於他父親明憲宗在位後期重用宦官和姦佞,造成了「朝中皮秕政」的狀況。為了振興帝業,肅清吏治,他在人事上的改革和整頓,可謂大刀闊斧。對太監梁芳、禮部右侍郎李孜省等前朝奸佞懲罰嚴厲。將冒領官俸、總計三千多人的藝人、僧徒等一概除名。在清理過程中,朱祐樘注意方式、方法,沒有大開殺戒,斬殺的只有罪大惡極的僧人繼曉[9] 。與此並舉,孝宗開始任用賢能之士。1492年三月,孝宗下令吏、兵兩部將兩京文武大臣、在外知府守備以上的官吏姓名,全部抄錄下來,貼在文華殿的牆壁上,遇有遷罷之人,隨時更改。他還多次向吏部、都察院指出,提拔和罷免官吏的主要標準,是看此人有無實績。由於孝宗注意任用賢能,明朝中期出現了許多名臣,形成了「朝多君子」的盛況[9]。
朱祐樘即位初年,廣開言路。上台不久,就出現了臣子紛紛上書的局面,連尚未做官的太學生也躍躍欲試,上書提出各種建議。孝宗也有奢侈的想法,於是計劃在萬壽山建造一座棕棚,以備登臨眺望。太學生虎臣得知此事,力諫不可,負責這項工程的朝中官員擔心獲罪,抓住虎臣。孝宗聞知此事,先取消了工程,且授予虎臣七品官,派往雲南做了知縣。孝宗還採納了除早朝之外,再在便殿召見大臣,謀議政事,當面閱讀奏章,下發指令的建議,開始增加「午朝」,每天在左順門接見大臣,傾聽他們對政事的見解[9]。
有說法認為:孝宗統治期間所實行的一系列的政策,都自始至終地得以貫徹執行[9],然而有學者指出,在弘治十四年,孝宗因朝廷財政拮據,以及軍餉籌措有困難而下詔群臣商議辦法,大學士劉健上奏要求改革弊端,並絕無益之費,躬行節儉,孝宗卻未採取措施。至弘治十五年,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常入之賦,以蠲色漸減,常出之費,以請乞漸增,入不足當出。正純以前軍國費省,小民輸正賦而已。自景泰至今,用度雜辦,皆昔所無。民已重困,無可復增。往時四方豐登,邊境無調發,州縣無流移。今太倉無儲,內府殫絀,而冗食冗費日加於前。」但僅作出成效不大的修補政策[8]。
宰輔
太監
1501年,崛起的韃靼部落以十萬騎兵從花馬池、鹽池殺入固原、寧夏境內,這一事件震驚了孝宗。為了加強軍事力量,1502年,孝宗將劉大夏提升為兵部尚書,負責軍事整頓。劉大夏核查了軍隊虛額人手,補進了大量壯丁,並請朱祐樘停辦了不少「織造」和齋蘸[9]。
作為改良,孝宗沒有從制度上對百姓的稅賦負擔進行突出的改變,而在減輕百姓負擔上,減免災區的賦稅徵收。從1490年,河南因災免秋糧始,他對每年奏報來的因災免稅要求,幾乎是無一例外地表示同意[9]。
孝宗是中國歷史上三百多位皇帝中,唯一一位終身只有單一伴侶的[14][15]。根據《明孝宗實錄》、《明良記》、《萬曆野獲編》、《明書》、清修《明史》等資料記載,孝宗僅娶妻孝康敬皇后張氏一人,沒有其他妃嬪或妾室。並且孝宗的泰陵只葬有夫妻兩人。
根據筆記《勝朝彤史拾遺記》及查繼佐私修《罪惟錄》,孝宗也許有沈璚蓮、鄭金蓮(《罪惟錄》稱其小字黃兒)兩位選侍[16][17]。因為各種史書中對於妃嬪傳記因有事跡可記、有立傳價值,取捨各有不同,參見《萬曆官修本朝正史研究》中「八種史書關於明太祖等十位皇帝后妃立傳情況表」。而大部分的妃嬪因為地位的關係都不能葬入明帝陵中。亦有認為,孝宗因為鍾愛皇后,縱容後家,是有奏章等證據。而要當后妃,就會有策立手續和文書,清代修史不至於看不到相關史料。[來源請求]
至於孝宗宮中有五名夫人:敬順夫人邵氏,安和夫人周氏,安順夫人劉氏,榮順夫人孟氏及榮善夫人項氏。夫人在明朝制度並非妃嬪稱號,而是命婦的封號,如外命婦(公侯伯及一二品官正室)或內命婦(資深宮人或乳母褓姆)等,內命婦中,以皇帝的乳母最常在年老後因乳帝之功而被加封為夫人(如明孝宗的保姆封為佐聖夫人[18]、天啟帝的乳母奉聖夫人客氏、仁宗褓姆衛聖夫人楊氏等,皆是有夫有家的婦人)。另,榮善夫人項氏年齡比孝宗大四十四歲,比孝宗的祖父明英宗還大一歲。因此這五名夫人實際上不是明孝宗的妃嬪。
美國牙科醫學會和美國牙科博物館等的資料顯示,世界上第一把用刷毛製成的牙刷是由明孝宗於1498年發明的,方法是把短硬的豬鬃插進一支骨制手把上。然而以刷毛製成的牙刷早在唐朝[21][22]或北宋中期[23]就已被使用。亦有學者如英國藝術史學家約翰·理查森(John Richardson)把牙刷發明權歸於英國人威廉·艾利斯,1780年,艾利斯把骨頭磨成一根細棒,在上面鑽了些小孔,然後將豬鬃一束束地插進小孔,並將它們修剪整齊,成為現代牙刷的雛形[24][2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