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用來標示出世界受核武威脅的程度的虛構鐘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末日之鐘[1][2](英語:Doomsday Clock),又稱末日鐘[3][4]、末日時鐘[5]、世界末日鍾[6][7],是一虛構鐘面,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雜誌於1947年設立[8],隱喻不受限制的科學技術發展對人類的威脅。該鐘每年一月進行一次評估,標示出世界距離毀滅的距離:午夜零時象徵世界末日來臨。雜誌社因應世界局勢將分針撥近或撥離子夜,以此提醒各界正視問題。當前影響該鐘撥動的主要因素是核戰爭和全球變暖(氣候變化)[9],此外不可復原性的生物科技的發展也可能撥動該鐘[10]。
1947年,該鐘設立時鐘面距離子夜剩7分鐘。之後該鐘前後共調整過25次,距離子夜時間最遠時為剩餘17分鐘(於1991年),最近時則為90秒(於2023年1月)。
末日之鐘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一群參與過曼哈頓計劃,隸屬於國際性團體,被稱作芝加哥原子科學家的研究人員們[11]。在廣島與長崎核爆後,這些研究人員開始發表油印信件,最終創辦了《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原子科學家公報》自第一期起就在每頁的封面上描述末日之鐘的狀況。1947年,《原子科學家公報》的創立者之一海曼·戈德史密斯詢問馬蒂爾·朗斯多夫能否為該報設計一幅封面,以具體的體現末日之鐘的樣子,後者同意了這一請求[12]。
時鐘設立之初正值冷戰,當時分針距離子夜僅7分鐘。其後《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委員會會根據世界局勢及爆發核戰的可能而變動;惟時鐘有時未能及時反映實況,如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時瀕臨爆發核戰,當時委員會卻沒有撥動時鐘。
1991年,因美蘇兩大核武強權簽署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而撥慢7分鐘,分針離子夜達17分鐘,為末日之鐘設立以來離午夜最遠的一次。
2007年1月13日,該雜誌宣佈將於2007年1月17日撥動時鐘,以反映全球核威脅增加的情況。委員會將氣候轉變的因素一併考慮,因為他們相信氣候轉變會助長核能應用。其中一個推測為氣候轉變導致食水短缺,從而引發戰爭,由此間接增加使用核武的機會。
2015年1月22日,該雜誌撥快末日鐘2分鐘,以反映世界仍缺乏應對全球氣候變遷以及核武的全球性政治行動,加上美俄兩國於烏克蘭危機的緊張情勢加劇。
2018年1月25日,由於核武器及全球變暖的影響對人類造成的威脅,該雜誌撥快末日鐘30秒,是時離子夜僅2分鐘[13],追平了1953年的紀錄。
2020年1月23日,該鐘被撥近子夜20秒,原因是由「一次核失誤」引起的,受到氣候變化加劇的針對全球穩定的重大威脅,調整後的末日鍾距離子夜只有100秒。[14][15]
2023年1月,迫於俄烏戰爭的威脅,末日時鐘向前調整了10秒,此時距離子夜僅剩90秒,進一步打破了其三年前的紀錄,是末日鐘自設立以來最接近午夜零時的一次。[16]
年份 | 剩餘分鐘 | 時間 | 調整 | 原因 |
---|---|---|---|---|
1947 | 7 | 23:53 | — | 設立末日鐘 |
1949 | 3 | 23:57 | +4 | 蘇聯試驗原子彈 |
1953 | 2 | 23:58 | +1 | 美國和蘇聯在9個月內反覆測試熱核武器 |
1960 | 7 | 23:53 | -5 | 科學研究合作增加、公眾對核武認識加深 |
1963 | 12 | 23:48 | -5 | 美國及蘇聯簽署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限制核試暴露於空氣中 |
1968 | 7 | 23:53 | +5 | 法國和中國分別在1960年及1964年取得及試驗核武。同時中東、印度及越南爆發戰爭 |
1969 | 10 | 23:50 | -3 | 美國國會確認核不擴散條約 |
1972 | 12 | 23:48 | -2 | 美蘇簽署SALT I及反彈道導彈條約 |
1974 | 9 | 23:51 | +3 | 印度測試核子裝置、SALT II陷僵局 |
1980 | 7 | 23:53 | +2 | 美蘇談判無進展、民粹主義戰爭及恐怖主義活動增加 |
1981 | 4 | 23:56 | +3 | 軍備競賽升級,阿富汗、南美及波蘭的衝突 |
1983 | 3 | 23:57 | +1 | 列根執政,軍備競賽再升級 |
1988 | 6 | 23:54 | -3 | 美蘇簽署協議,消除中程核武,雙方關係改善[18] |
1990 | 10 | 23:50 | -4 | 柏林圍牆倒下,東歐劇變,冷戰近尾聲 |
1991 | 17 | 23:43 | -7 | 美蘇簽署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 |
1995 | 14 | 23:46 | +3 | 環球軍費開支達冷戰水平、蘇聯遺留核武的處理問題憂慮 |
1998 | 9 | 23:51 | +5 | 印度及巴基斯坦爭相測試核武、美俄就裁減核武出現問題 |
2002 | 7 | 23:53 | +2 | 全球裁減核武進展緩慢、美國宣佈有意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恐怖分子試圖取得核武 |
2007 | 5 | 23:55 | +2 | 氣候轉變增加核子應用,或間接助長使用核武 |
2010 | 6 | 23:54 | -1 | 美俄關係緩和,使得核武裁減談判出現進展;以及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各國同意降低碳排放[19] |
2012 | 5 | 23:55 | +1 | 全球制止核武器擴散努力不充分和應對氣候變化繼續無作為與國際經濟的普遍不振等[20] |
2015 | 3 | 23:57 | +2 | 反映世界仍缺乏應對全球氣候變遷以及核武的全球性政治行動,加上美俄兩國於烏克蘭危機的緊張情勢加劇。[21] |
2017 | 2½ | 23:57:30 | +½ | 2016年,國際社會未能有效地抓住人類最緊迫的生存威脅:核武和氣候變化,導致全球安全形勢變得昏暗。公報特別指出,以往從未試過因為一個人而撥快時鐘,但今次是因為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令危機更迫在眉睫。[4] |
2018 | 2 | 23:58 | +½ | 2017年,北韓再次進行核子試爆,中國、巴基斯坦和印度都致力發展核武,世人對可能爆發核戰的憂心日增,加以美國總統特朗普頻發推文和放話,顯示其行事「難以預料」。[5] |
2020 | 1⅔ | 23:58:20 | +⅓ | 世界各國領導人未能應對不斷增加的核戰爭威脅,例如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中程導彈條約》的終止以及美國和伊朗之間日益緊張的局勢,並繼續無法應對氣候變化。[22] |
2023 | 1½ | 23:58:30 | +⅙ | 大程度上歸因於俄烏戰爭。這場繼冷戰之後最嚴重的戰爭將世界各國對國際衝突的應對重新擺上了台面,也再次提高了核武器的使用隱患,同時也妨礙了世界各國對包括氣候變化、COVID-19疫情應對等的一系列其他問題的努力。這是時鐘最接近午夜的年份,超越了2020年。[23]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