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重巡洋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最上號重巡洋艦(日語:最上/もがみ Mogami ?)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一艘重巡洋艦,最上型巡洋艦首艦。其艦名來源於日本山形縣莊內平原的最上川。
最上 もがみ | |
---|---|
概觀 | |
艦種 | 輕巡洋艦(後改裝為重巡洋艦) |
艦型 | 最上型(1號艦) |
製造廠 | 吳工廠 |
動工 | 昭和六年(1931年)10月27日 |
下水 | 昭和九年(1934年)3月14日 |
服役 | 昭和十年(1935年)7月28日 |
結局 | 昭和十九年(1944年)10月25日自沉 |
技術數據 | |
標準排水量 | 11,929噸(主炮換裝後12,400噸,航空改裝後12,200噸) |
全長 | 200.6米 |
全寬 | 18.22米(主炮換裝後20.51米) |
吃水 | 5.5米 |
動力 | 蒸氣渦輪引擎(4軸) |
功率 | 152,000匹 |
最高速度 | 36.5節(航空改裝後35節) |
續航距離 | 8000浬(主炮換裝後7463浬,航空改裝後7700浬)/14節 |
乘員 | 850人 |
武器裝備 | 1935年 5座155毫米3連裝主砲 4座127毫米連裝高角砲 4座25毫米連裝機槍 2座13毫米連裝機槍 4座3連裝61厘米魚雷發射管 1939年 5座203毫米連裝主砲 4座127毫米連裝高角砲 4座25毫米連裝機槍 2座13毫米連裝機槍 4座3連裝61厘米魚雷發射管 1943年 3座203毫米連裝主砲 4座127毫米連裝高角砲 15座25毫米連裝機槍 4座3連裝61厘米魚雷發射管 |
裝甲 | 側舷100毫米 甲板35毫米 砲塔25毫米 彈藥庫127毫米 |
艦載機 | 3架(航空改裝後11架) |
1943年最上號進行改造工程,把後部建築含兩座主砲塔全部拆除,改建成水上飛機停泊甲板,完工後的最上號能運載11架水上偵察機,最上號成了一艘航空巡洋艦,目的是要增強偵察能力。
最上號參加了1944年10月中旬開始的捷號作戰,與戰列艦山城號、扶桑號以及驅逐艦滿潮號、山雲號、朝雲號、時雨號編入第1遊擊部隊第三部隊,由西村祥治中將指揮,於 1944年10月22日下午3時從汶萊出發,以18節的航速前往蘇里高海峽。[1][2]
24日凌晨2:00和早7:00,最上號彈射了三架水上偵查飛機。上午10點前夕,第3部隊遭到美軍特遣艦隊約26架艦載機的攻擊,最上號遭到機槍掃射,造成8人傷亡。最上號將剩的兩架水上偵察機彈射出去,前往民都洛島。中午,一架偵察機報告雷伊泰灣有4艘戰艦、2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80艘運輸艦,南部有1艘水上飛機母艦、15架水上飛機,民都洛島以南有14艘魚雷艇和4艘驅逐艦,之後返回民都洛島的基地。[3][4]
當日晚上7點,最上號率領滿潮號、山雲號、朝雲號,於艦隊前方掃蕩灣口的魚雷艇,在晚上 11 點後擊退了魚雷艇,但卻受到山城或扶桑的誤射,造成三人死亡。 25日凌晨,艦隊遭到美國魚雷艇以魚雷攻擊,到凌晨3時30分,扶桑號、滿潮號、山雲號相繼沉沒,朝雲號受重創。山城號、最上號和時雨號繼續前進,但傑西·奧爾登多夫海軍上將的戰艦、巡洋艦和驅逐艦用雷達控制火力攻擊它們,導致山城號沉沒,時雨號撤退。最上號避開了魚雷攻擊,但三號主砲被直接命中而摧毀,艦體中央發生大火。[5][6][4]
3點45分,最上號向前方的砲火閃光處發射了四枚魚雷,3點57分施放煙幕並回頭向南撤退。船上火災尚未熄滅,藤間良艦長計劃在萊特島擱淺,艦員登陸以陸戰隊方式參戰。中野信行航海長說:「我想我們已經到達海峽的入口了。我們是海員,不能棄船。」但藤間艦長說:「這樣說是有道理,但是着火的軍艦是不可能衝進去的。」4點02分,艦橋被直接命中,藤間艦長以下司令人員皆戰死,由砲術長荒井義一郎少校接任指揮,但輪機故障,航速下降,魚雷和砲彈也被誘爆。[7][8]
志摩清英中將指揮的第二遊擊部隊抵達蘇里高海峽,但旗艦重巡洋艦那智號與最上號相撞。志摩中將決定撤退,並命令曙號驅逐艦護航最上號。最上號的通訊設備損壞,通信由曙號處理。日出後,兩艘船都遭到斷斷續續的。由於蒸氣噴出,輪機人員撤離,到8時30分左右,最上號已失去航行能力,火勢也無法撲滅。 9:00以後的空襲中,最上號兩枚炸彈命中(美軍報告兩枚魚雷擊中),擊毀了重油庫且前方艦體也發生火災。 10時30分,決定全體棄艦。曙號冒險靠近最上號左舷後方轉移船員,後於中午 12 點 30 分向最上號發射了一枚魚雷。下午 1 點 07 分,最上號左舷傾覆沉沒。[9][8][10][11]
至此,最上號戰死人數達190人,另有125人受傷[12]。 10月26日,「曙號」抵達馬尼拉,最上號的倖存者登陸。隨後,595名最上號的船員投入了菲律賓的地面戰鬥(馬尼拉戰役)。[13][14]
太平洋戰爭期間,最上號發生了兩次碰撞事故。第一次是在中途島海戰中編於第七戰隊時,領先的旗艦熊野號在右前方 45 度處發現了美國潛艇「坦博爾號」,下令各艦向左齊轉 45 度。轉彎後再次發現了潛水艇,再一次命令向左急轉45度。然而艦隊中跟隨的其他各艦搞不清楚第二次轉向信號到底是新命令,還是對第一次命令的確認。結果跟隨的艦隻中,鈴谷號轉向45度,三隈號則轉向90度。隊形被打亂,最上號的船首撞進了三隈號左舷中部。[17][18]
第二次碰撞發生在雷伊泰灣海戰。志摩艦隊於凌晨4時15分抵達蘇里高海峽,發現了燃燒着大火的最上號。志摩艦隊的那智號誤以為最上號靜止不動,取右舷方向試圖從最上號前方駛過,但最上號當時實際是以 8 節的速度前進,於是那智號的左舷與最上號的船首碰撞。但也有說法指出是因為那智號誤射造成,據稱當時,那智艦上廣播「疑似敵方戰艦艦影,左前方有大火,擊退它」。那智號轉向右舷時發射了八枚魚雷,最上號取左舵避開魚雷而與那智號相撞。[19][20][21]。在修復羅盤時,最上號與志摩艦隊分開了。發令所長說:「我們不能當陸戰隊。海軍軍人要在船上才能發揮功能,所以想換乘別艦繼續任務。」荒井砲術長同意,最上號繼續南下。[22]
海燕號調查船(RV Petrel)在菲律賓蘇里高海峽大約1450米的海底,探測到了在二戰雷伊泰灣海戰中被擊沉的日本海軍「最上」號重型巡洋艦的殘骸。[2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