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最早是從軍布教師佐佐木珍龍在1895年6月12日在艋舺龍山寺創立作為布教所開教,之後先遷到西門街。1902年3月,布教所遷至北門街三丁目七番地。[1]
1908年,大石堅童禪師及孫心源禪師募資[2]以轉移至東門町,佔地四千五百一十九坪[3],入江善太郎設計[2][4],兩年後竣工[3]。1910年3月,遷至東門街,並於5月升格為臺灣別院[1]。1912年9月16到17日,本堂遭颱風吹襲倒塌而又重建[2]。
1916年附設佛教學校,供僧侶與齋友子弟就讀,學習佛教教義及普通常識,1935年改名為私立台北中學,為今日泰北中學[4]。
1917年,觀音禪堂完工。1923年,大殿(本堂)完成[5]。1930年,鐘樓完成[4][5]。戰後,寺院所有財產由政府接管,並曾為軍隊駐紮,後漸為違建戶佔用,觀音禪堂改登記為東和禪寺[3]。
歷任主持
1898年6月,正覺慈觀接任,直到1900年4月由管原正英接任,次年5月由山田祖學接任。1907年11月,大石堅童接任。1911年4月,霖玉仙接任。1913年,再由大石堅童復任。1920年3月,伊藤俊道接任不久,10月由水上興基到任。1930年8月,大野鳳洲接任。日本戰敗後,台籍僧人心源法師接管,改名為「東和禪寺」。1964年,賢頓法師接任。1986年,源靈法師接任。[1]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