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神星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智神星族是以智神星為首的小行星家族,特徵是位於主帶中間,有高傾角的B-型 小行星(Cellino et al (2002)).
為首的智神星是平均直徑530公里的巨大小行星,其他的成員則都非常小(最大的是5222 Ioffe,估計直徑只有22公里。),這暗示了其他成員可能都是經由所謂的隕石坑化,由撞擊才從智神星分離出來的。

由圖可見她們的固有軌道元素都在相近的範圍內。
目前暦元的軌道元素震盪範圍可以參考MPCORB的資料庫[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大約在
看起來這個家族真的是經由對智神星的撞擊形成的,因為家族成員的光譜都是罕見的B-型。這個家族最早是在1928年被平山清次注意到,稍後也被布勞艾(Brouwer,1951年)、Kozai(1979年)和勒麥特與莫比德利(Lemaitre & Morbidelli,1994年)注意到。
參考資料
- Lemaitre, Anne; Morbidelli, Alessandro. Proper elements for highly inclined asteroidal orbits. Celestial Mechanics & Dynamical Astronomy. 1994-09, 60 (1): 29. Bibcode:1994CeMDA..60...29L. ISSN 0923-2958. doi:10.1007/BF00693091 (英語).
- Kozai, Y. Secular Perturbations of Asteroids and Comets. Dynamics of the Solar System. 1979, 81: 236-237. Bibcode:1979IAUS...81..231K. ISSN 1743-9221 (英語).
- A. Cellino et al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of Asteroid Families", in Asteroids III, p. 633-643,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2002). (Table on page 636, in particular).
- MPCORB orbit databas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