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化寺
中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昭化寺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河北省懷安縣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 |
編號 | 第五批第210項 |
認定時間 | 2001年6月25日 |
昭化寺位於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懷安縣懷安城鎮西大街,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昭化寺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初稱永慶禪寺。正統元年(1436年)重修,歷時八年完工,更名昭化寺。寺坐北朝南,佔地3600平方米,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等建築。主體建築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殿內有嘉靖四十一年所繪壁畫。[1]
1 sources
前身
昭化寺之前身為永慶禪寺,根據《懷安縣志》卷十三〈典祀·寺觀〉:「昭化寺:在城西大街,洪武三十年建,正統十年重修。」推測,永慶禪寺應建於洪武三十年(1397年)。此後,由於明代懷安城位處邊疆,屢次遭蒙古人攻陷,加上該地區低震度地震頻繁,夏秋兩季更時常遭逢大水,導致永慶禪寺損毀嚴重,僅剩地基殘存。
修建過程
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對佛教實施嚴格控制,且明成祖朱棣禁止重修已損壞之寺廟,因此損毀的永慶禪寺一直無法被修繕。明英宗即位後,權宦王振佞佛,才使政策寬鬆許多。正統元年(1436年)起,柏玉、武住兩位宦官透過捐獻與募資,對永慶禪寺進行歷時八年的整修工程,工程項目以擴大原有建築規模和數量為重心,完工後,正統十年,永慶禪寺因獲英宗賜額而改名「昭化寺」。此外,另有一說認為宣德八年(1433年),當地民眾便已自發性地着手整修寺廟中三大士殿,因此該殿的風格與其他處有所不同。
修建成果
昭化寺分作四進,由山門進入後,分別是前殿天王殿、碑樓、中心的正殿大雄寶殿與三大士殿,正殿左右則分別設置了祀奉觀音、羅漢的東配殿與供奉地藏菩薩、地獄十王的西配殿,亦有祭拜伽藍神、護法神等。上述神祇都與施食濟度、水陸法會等超度儀式相關,明代懷安地區地處邊境,兵禍和死傷無數或許是造成此現象的理由之一。除此之外,該寺廟也修築了收藏經書的藏經殿、供僧人住宿、修行的僧房與方丈室,以及廚房(庖)、浴室(湢)、糧倉(廩)、庫房(庫)等生活設施。
目前昭化寺僅存的一塊石碑,現存於大雄寶殿內,為漢白玉材質,長2.1米、寬0.9米、厚0.3米,碑文字跡清晰、保存狀況良好,碑陽凡23行、滿行58字,共計1024字。該碑原本豎立在山門和天王殿之間的碑樓內,其他石碑被推測損壞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時值昭化寺被改建為學校,為了拓寬場地才將碑樓及石碑人為破壞。該碑文着重於敘述懷安衛在軍事防禦上的重要性、昭化寺的前身及正統初年重建等情況,是研究明代懷安衛城及昭化寺沿革的第一手材料。
沿革
1 sources
在明代,琉璃瓦的使用與封建制度相關,其依據釉色又可分為黃和紅、青、黑等等級,唯有親王府邸、皇家園林、重要寺觀之主殿才可使用黃、綠或黃綠剪邊琉璃作為建材。正德九年(1509年),由於獲得了英宗賜予匾額,昭化寺地位一舉提高,當地信眾便自發捐款將大雄寶殿屋頂更換為綠琉璃,其琉璃磚瓦由山西汾州休縣張家裏喬氏所製。嘉靖八年(1529年),保安右衛右所的龐玉一家出資重新修復、彩繪觀音菩薩、善財龍女和護法等神祇。此外,經高虎、王安才、張永、宋正道等人捐助,畫師任朝相與其團隊於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月初十完成大雄寶殿四十七幅水陸壁畫。
由於蒙古內附,清朝時的已不再位處邊境,少了戰爭的破壞,此時期未見有關昭化寺重大整修的紀錄。乾隆六年刊本《懷安縣志》卷二四〈藝文〉中收錄了朱甦的詩〈昭化寺〉,記錄該寺秋天時的景致,詩中描述之建築佈局與〈勑賜昭化賜碑〉契合。 光緒二年刊本《懷安縣志》卷三〈食貨志·風俗〉中記載,到嘉慶年間以前,每年十月初旬,昭化寺都會舉辦「皮襖會」,後為城隍廟取代。
根據民國版《懷安縣志》卷四〈寺廟〉記載,昭化寺在碑樓與天王寺的兩側分別興建了源殿、寧殿和鐘樓、鼓樓,寺廟後面則另起了一座三級寶塔。[2]
1 sources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