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祠,是位於臺灣屏東縣內埔鄉內田村的廟宇,是臺灣唯一主祀韓愈的宗教場所,也是清治時期六堆培育進士與舉人的教育場所,緊鄰六堆天后宮。
歷史
臺灣唯一主祀韓愈的昌黎祠創建時間有二說:一說是嘉慶八年(1803年)由鍾麟江倡建;一說是道光七年(1827年)由武生李孟樹創建[1][2]。根據鄉土文史學者說法,此祠最早並不是寺廟,而是教育地方學子之處,所以建築不以三川殿表現[2]。
鍾麟江在該祠創設祀典會,來資助教師和學子[3]。道光年間,鳳山縣的進士與舉人多出自六堆地區,此祠的教育作化功不可沒[2]。六堆還成立了科舉會,供應參加鄉試和上京會試者旅費[3]。根據《鳳山縣采訪冊》,嘉慶十五年(1810年)到光緒甲午年(1894年),鳳山縣客家人進士就有黃驤雲、張維垣、江昶榮三人,舉人有廿人,貢生有十九人,這批有不少皆曾在昌黎祠講學、就學,如內埔竹圍村江昶榮進士、長治舉人邱鵬雲、內埔歲進士邱國楨、舉人曾中立、曾偉中、李向榮等舉不勝舉,使得昌黎祠成為當時重要教育中心[3]。渡海來臺灣的邱國楨曾在六堆天后宮前賣文房四寶,後來於此苦讀到歲貢生,祠內留有他穿清朝五品官服的畫像[4]。
祠身歷經鍾桂齡、管事鍾裏海、鍾貴元、李石華、邱贊臣等迭為補修,日治時期作為曾作為鳳山國語傳習所內埔分教場(今內埔國小),1912年再由仕紳劉金安等再重修[2]。
皇民化運動時影響,為保存建築而延請出家人管理,曾為佛教寺廟[2]。今佛堂介於六堆天后宮與昌黎祠中間,由佛門弟子兼顧[5]。
戰後地址為內埔鄉內田村廣濟路218號[6]。1947年鍾梅貴聯合全鄉改建[2]。後來,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祠方所有田地放領,教育資助被迫停止[3]。1973年,建築列為國家三級古蹟,但未給予經費維修,導致賽洛瑪颱風時遭毀[1]。後由內埔村長劉宴章和地方人士共同出資整建,檜木柱被改換為水泥柱,牆壁並貼上瓷磚[3]。外牆從灰色改為黃色,被當地人抱怨改裝後的廟宇反而呈現不出客家風格[7]。1981年重建完成,行政院長孫運璿曾親題「宗儒弘道」匾額以示慶賀[1]。同年取消古蹟資格[1][2]。
祭祀
祠內韓愈神像以坐姿、右手置於膝前,左手持書表現[5]。兩旁分別為趙德與韓湘子[2][5]。
內埔地區的客家人祖先大多來嶺南,為感恩嶺南師表韓愈,遂有在農曆九月初九舉辦祭典盛會的習俗[2]。內埔鄉長利八魁指出,三獻禮是韓愈祭最核心的工作,百餘年來每屆韓文公生辰以傳統儀典崇隆祭祀[8]。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