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是以學齡前兒童為對象的教育。從組織形態上看,包括家庭中的學前教育和學前教育機構(托兒所、幼兒園)中的教育[1]。通常是指對胎兒至進入初等教育(小學)前的兒童所進行的教育、組織的活動和施加的影響。它的教育對象包括胎兒、嬰兒(0-3歲)、幼兒(3-7歲)。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11月30日)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5年12月14日) |
學前教育機構以及形式
學前教育是藉由學前教育的機構來實施的。學前教育的機構主要有以下幾種:
胎兒學校是對胎兒進行教育的專門場所,主要由醫務部門負責管理。招收的對象是孕婦及其配偶,教育方式是讓孕婦對胎兒說話、聽音樂,適當拍打、撫摸肚皮上的一定部位,使胎兒出生後的學習更加容易,發育更正常,同時還能鞏固家庭關係。
托兒所是對0-3歲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專門機構,全天開放。一般按年齡分為托小班(1歲以下)、托中班(1-2歲)、托大班(2-3歲)。
幼兒園又稱幼稚園,是對4足歲至入小學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專門機構,由教育部門主管。兒童按年齡分為小班(4歲),中班(5歲),大班(6歲)。
這些教育機構是托兒所、幼兒園聯在一起,招收出生幾個月至6周歲的兒童。主要由專業教育機構興辦,根據大多數父母上下班時間制訂作息時間,解除家長後顧之憂。
SOS國際兒童村是收養孤兒的國際慈善組織。SOS是Save Our Soul的簡稱,意為拯救我們的靈魂,是國際通用的呼救信號。1949年由奧地利醫學博士哥麥納在維也納創辦,旨在給兒童「母愛」。目前世界上已有90多個國家建立了250多個國際兒童村。1986年在天津、山東煙臺、湖北武漢等地也建立了兒童村,一切費用由國際兒童村總部提供。
這是一種通過教育、預防和以能力為基礎的方法來裝備和引導家庭成員發展知識和技能,以加強人際關係,建立良好兒童成長環境。
香港幼兒教育的挑戰
幼教資源方面
對比台灣、澳門等其他地區,香港幼兒教育顯得停滯不前。學者梁亦華認為,其主要原因在於香港教育當局把幼兒教育定位為「理想而非必需」(desirable but not essential),三十多年來一直拒絕全面規劃及投入師訓資源[2]。
教育均等方面
有論者比較不同類型幼兒教育的入學安排,指出不少篩選條件均向社經地位較高的家庭傾斜,違反入學均等原則,有可能造成階級複制[3][4]。這幼兒教育的競爭風氣,已向兩歲或以下的學前班蔓延。[5]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