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無不為,無成見順勢而為,使天下大治。即,治天下,順其自然;取天下,為而不爭。[1]這是老子用道論述治理天下時,對侯王的忠告,也是他悟道的心得。[2]天下,是因人而異的認知範圍,漢朝初期,統治者們發揮運用了老子的這一學說,用黃老治術為治國之策,出現了文景之治。[3][4]
![]() |
在通過對帛書甲乙本對照後,老子原文並無「無為而無不為」,而應是「無為而無以為」。[5]
無為而無不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老子》三十七章[6]
老子相信,道不是為萬物做主,而是順其自然,其作為源遠流長。如果侯王用道來治理天下,萬物將自主自化。自主自化會令人產生貪慾,他將鎮定於無名的自覺、自願、自信,互相監督,樸實無華的民心,只要既無名又樸實的民心存在,人們將無貪慾之心。不貪之寧靜,天下將自然穩定。 [7]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四十八章[8]
老子在感悟道的過程中得知,不斷學習能增長見識,不斷悟道能減少成見,成見日益減少,就能到達無成見的境界。無成見之作為,使天下大治。取天下要不拘一格而行事,如果拘於某一形式,將不足以取天下。[9]
概念理解的困難
由於「無為而無不為」的整體概念在古今中文裏,沒有對等名詞,而且多數人的成見源於聖賢們的作品,故讓持有成見的人難於理解。《老子》是一本用人、天地、萬物、自然和德,來反覆論證「道」與「有」和「無」關係的哲學著作,被聖賢們奉為《道經》、《德經》、《道德經》、《道德真經》和《玄學》,註解無數,令人眼花繚亂,無法理解《老子》淺顯易懂的見解。[10] 至今仍說法不一。例如:
梁啓超[11]在『「知不可而為」與「為而不有」主義』文章中講到:
「他的主義是不為什麼,而什麼都做了。並不是說什麼都不做。」
「中文大辭典」將其解釋為:
「無為是無,無不為是有,無了才有,人無了,無心無為,四點無知無欲,就不受拘束限定,沒有負累壓力,等於什麼都有了。」
「道永遠順任自然,不造不設,好像常是無所作為的,但萬物都由道而生,恃道而長,實際上卻又是無所不為。」
這與西方一些主要譯本的解釋相呼應。例如:
Stephen Mitchell[13] -
「The Tao never does anything, yet through it all things are done.」
–「道從不做任何事,但什麼事都做好了。」
Tolbert McCarroll[14] -
「The Tao never strives, yet nothing is left undone.」
–「道無需努力,但無事不竟。」
對等思想
在印度佛教中,也有與「無為」對等的概念,梵語為:「Nirvikalpa」,在佛學中,一般譯為 「無分別心」。而與「無不為」有同等境界的,則稱為:「Atman」,翻譯為自我。意思是,一個人最初,最自然的本性。
若將將這兩個概念相加,相當於:「Brahman」- 即梵 ,也就是宇宙萬物構成的本質。這與「道」的概念可說完全一致。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