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氏表(英語:Punnett square),又稱棋盤法[1],是用於預測特定雜交或育種實驗結果的一種圖表。這種圖表以發明者雷吉納德·普內特的姓名來命名基因型的概率。旁氏表是雜交中研究的每個基因的母系等位基因和父系等位基因的每一種可能組合的匯總[2]。
單基因雜交
在這個例子中,兩個生物都有基因型Bb。他們可以產生包含等位基因B或b的配子(依遺傳學慣例,大寫字母表示顯性基因,小寫字母表示隱性基因。)。每個後代個體擁有基因型BB、Bb及bb的概率分別為25%、50%及25%。
母系 | |||
---|---|---|---|
B | b | ||
父系 | B | BB | Bb |
b | Bb | bb |
需要注意的是旁氏表只能給出基因型的概率,而不是表現型。B和b等位基因之間的互作如何影響後代的表現,取決於基因的產物(蛋白質)之間的互作(參見孟德爾定律)。對於經典的顯性/隱性基因,如老鼠的黑毛(B)或白毛(b),顯性基因將掩蓋隱性基因。因此這個例子中75%左右的後代將是黑色(BB或Bb),而只有25%左右會是白色(bb)。表現型的比例為3:1,為典型的單基因雜交.
雙基因雜交
更複雜的雜交方式由兩個以上(含兩個)的基因組成。只有基因之間相互獨立分配時,才能使用旁氏表。這意味着基因之間沒有相互影響。
以下的例子是兩個雜合體豌豆的雙基因雜交。R代表外形的顯性基因(圓粒),而r代表隱性基因(皺粒)。Y代表顏色的顯性基因(黃色),而y代表隱性基因(綠色)。如果每個植物的基因型都是Rr Yy,由於形狀和顏色基因的等位基因相互獨立,分別可能產生以下四種組合類型的配子:RY、Ry、rY及ry。
RY | Ry | rY | ry | |
---|---|---|---|---|
RY | RRYY | RRYy | RrYY | RrYy |
Ry | RRYy | RRyy | RrYy | Rryy |
rY | RrYY | RrYy | rrYY | rrYy |
ry | RrYy | Rryy | rrYy | rryy |
由於顯性性狀會掩蓋隱性性狀,共有9個組合會產生黃色圓粒的表現型、3個組合為綠色圓粒、3個組合為黃色皺粒及1個組合為綠色皺粒。比例9:3:3:1是典型的雙基因雜交。
另一種解決雙基因和多基因雜交的方法是使用樹方法。
這個方法在雜合體生物雜交時優勢較為明顯。
不能使用旁氏表的情形
3:1和9:3:3:1的表現型比例是基於等位基因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假設的理論預測。如果存在以下情形,會出現偏離期望比例: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