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食獅史》是一篇由中國語言學家趙元任所寫的同音文章,每字之普通話拼音都為shi(注音符號為ㄕ),只是聲調相異。[1][2][3]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
作者專門在現代漢語普通話讀音中挑選同音字寫了這篇文言文,因為要遷就同音字,因而文章內容顯得很不合邏輯,現實中沒有人要吃十隻獅子後來又在吃時發覺獅子是石獅子的荒謬事,因此湊巧帶出如何解釋,以上全文都是用同一個音調,全文共92字(連標題97字)。此文要看懂,要具有文言文功底,不具有文言文功底的人,照樣很難看明白原文的意思。文言文始於先秦時期,如果在先秦時期的人們、用方言口音表達這些同音文,當時的人們能夠聽得懂。所以,這篇文言文作品在書面閱讀或者用其他漢語族語言朗誦時並無問題(如九聲六調的粵語有入聲可以用聲調來區分字義,就不太會有同音問題)。惟使用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朗讀或者將作品官話拉丁轉寫而且在不標聲調的情況下,問題則浮現,會感覺很繞口,因為只有四個調的國語普通話同音字較多。[3][4]
背景與意圖
20世紀20年代初期,錢玄同等學者認為漢語應該拉丁化,漢字應該全部改為拼音,如此低齡兒童就沒有了認識成百上千的漢字的痛苦。而《施氏食獅史》正誕生於此時。有人認為,作者趙元任是想引證漢語拉丁化所帶來之荒謬[1]。
有支持漢語拉丁化的人指出:趙元任是國語羅馬字的主要設計者,認為他只是舉例說明,按現代標準漢語拼音的漢語拉丁化,只適合白話文,不適合文言文和文白相雜的文章。而趙元任本人也說:「這些當然是極端的例子。如果你要是寫語言,當然不會有問題。因為你寫的要是不夠清楚(假定你把語言裏的聲音全寫出來而仍舊不夠清楚),那你本來話就沒有說清楚。在多數文字用處的場合,我覺得現在就可以用國語羅馬字拼音文字。」有人認為,趙元任用這種在現實口語中根本不會出現之情況,來反面證明漢字拉丁化之可能。[2][4][3]
軼事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